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SRT申请书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种状况,有的学者提出要重视次级城市及小集镇的发展(Rondinelli,1985)。通过次级城市和小集镇的发展来实现一种“分散中心化”或“多中心”模式的城市化,从而避免“城市病”和“过度城市化”的基础上,加深城市化进程。 2-1-3国内城镇化发展研究概述 我国学者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城镇化”的表述)主要包括城镇化内涵、城镇化动力机制、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滞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城镇化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城镇化的道路选择等诸多方面。 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城镇化概念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胡旭威(2000)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地域扩展,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城镇化动力机制。崔功豪和马润潮(1999)认为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构成自上而下城镇化的实质内容,影响这三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资金和地方社会政府的作用,而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也有重要的启动作用。宁登(1997)从转型时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易革命与生产体制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判断。在我国城市化的问题上,主流倾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阻(1991)认为198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也有少数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是适度甚至是超前的。其实“过多的研究和争论中国的城市化是滞后发展、适度发展还是超前发展,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相反我们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从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改善入手,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是由于我国长期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但孙永正(2003)认为户籍管理服务于经济管理体制,因此“长期以来真正导致我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李文(2001)还提到了另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我国的工业化是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就业弹性较低。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动态过程。 城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6

1. 城乡人口再分配在急剧进行,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它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2. 城镇署名日益增多。 3. 承受地域的扩张,使许多地区的城市连绵成片,形成了许多城市密集区或城市地带。 4.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服务业的发展。 在上述诸特征中,城乡人口的变动乃是城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城镇化即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很大的,但城镇化是带有普遍规律的发展趋势。 我国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来说,靠建设大城市转化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根本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后,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旧的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离乡不离土。 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内,都涉及到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农村城镇化模式有缺陷,其中包括驾驶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实行城市数量型扩张带来的环境恶化和“城市病”的产生。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城市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者的内在统一。 7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 ,200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权轻舟 、曹明明 、胡明 2009:《农村特色产业与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2009 3.张统宣, 2005: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陈映2005:《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郭宏海2008:《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特色产业的培育途径》,《商场现代化》第11期。 4.张晓露、 周潮 2009:《特色产业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探讨——以陕西省礼泉县为例》,《管理观察》 5.李澜, 2005:《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妇女发展关系论析》,《农业经济问题》 6.蒋彬,2004:《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广西民族学 8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7.李荣 ,2006:《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农村聚落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思考》,《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9.刘洪彬,2004:《制约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研究》 10.陈书荣,2000:《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11.孙丽坤,2009:《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生态经济》(10) 2-1-4-1 贵州省自身环境状况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重大要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住宅建设以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兴义、毕节、铜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城镇为基础,结构较合理,职能较明确功能较完善的城镇网络。逐步建成一批既具有一定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有各具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出版建成主要交通沿线的城镇经济带。 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086.13万人。城镇经济发展较快,城镇人民较以前更加富裕。城镇化体系不断完善。到2006年末,全省城镇数量发展到705座,其中特大城市1座(贵阳市)、大城市1座(遵义市)、中等城市5座(六盘水市、安顺市、都匀市、兴义市、凯里市、小城市6座(毕节市、铜仁市、仁怀市、赤水市、清镇市、福泉市)、小城镇692座(含县城)。 同时,贵州的城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城镇数量少,山区城镇特点明显,城镇规模不大。贵州山多平地少,城镇多分布在山岭谷地之间,形成了“城不城”,“乡不乡”的布局特点。由于地形起伏大,耕地少,城镇建设用地受到较大的限制。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阴雨天气多,酸雨比较严重,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城镇严重缺水,城镇污染物处理率偏低。这些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多注意环境和生态问题,还有应该因地制宜,不要全

9

是理论的东西,还得结合实际。 2-1-5 独特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对贵州有特殊意义,绿色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三创一办”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城镇化步伐加快,但城镇数量和规模整理还落后,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适宜的绿色城镇化路径成为当前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绿色城镇化对传统城镇化扬弃与创新,一方面能够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污染治理的空间集中。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把“加快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贵州城镇体系,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贵州城镇化的奋斗目标。强调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一条适合贵州省情和发展需要的绿色城镇化道路,来带动城镇周边的经济发展。加上花溪区的城镇周边经济发展比较特殊,有的靠旅游(如镇山村,青岩),有的靠种蔬菜(比如石板村),还有的是两者兼并的(比如摆贡村)。这样的特殊的模式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加以研究便于我们提出更好的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并更好地为城镇化服务。 2-1-6 研究意义 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规律。 一座城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其发展的生命之源。失去个性,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实践中,把各自的文化的、生态的、历史的、民族的、商贸的、信息的、经济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的特色找准,并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出来,就等于紧扣了这个城镇生存和发展的脉搏,对城镇的现实和将来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力和推动力。推进城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要求;推进城镇化,是解决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重要举措;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看能否在城镇化这一薄弱环节上取得大的突破、大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城镇化能否赶上全国步伐,而

10

SRT申请书 - 图文

种状况,有的学者提出要重视次级城市及小集镇的发展(Rondinelli,1985)。通过次级城市和小集镇的发展来实现一种“分散中心化”或“多中心”模式的城市化,从而避免“城市病”和“过度城市化”的基础上,加深城市化进程。2-1-3国内城镇化发展研究概述我国学者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城镇化”的表述)主要包括城镇化内涵、城镇化动力机制、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6k7s3ho2r1ujtp7zfp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