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
2010年贵州大学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城镇化进程对周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花溪区为例
课题负责人: 安 立 申报单位: 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农林经济管理(2008) 指导教师: 王华书 职称: 副教授 申报日期: 2010年10月 10日
贵州大学教务处
1
填写要求
1、填写申请书前,请认真查阅《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有关规定。
2、申请书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
3、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4、凡选择性栏目,请在相应提示符A、B、C等之上画?。 5、联系单位:教务处实践科 6、联系电话:8292071、3621020
2
一、基本情况
申请者姓名 专业 安立 农林经济管理 学号 电话 081101110248 15885008216 班级 E-mail 农经081 786368149@qq.com 项目名称 城镇化进程对周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花溪区为例 项目来源 A、√自立项目 B、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项目 C、其它 项目类型 A、√实验研究 B、软件制作 C、以实验为手段的其他类型 经费来源 A、√学校资助 B、学院资助 C、导师课题资助 D、企业资助 经费额度 2000元 指导教师姓名 王华书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合作者姓朱晓楠: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81班 名、学院、王 聪: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091班 班级 李 健: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91班 申请时间 2010年10 月 10日 完成时间 2011年10月10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优劣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主要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住宅建设以及风景名胜区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研项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目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对其研究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农村地区依内靠其特色发展旅游吸引城市消费人群,有些地区向城市区间输入蔬菜作物容简发展经济,还有的是依靠其特殊地理优势---学校周边,依靠学生消费带动介 经济增长,这些都给农民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我们即将深入调查的花溪区,它对贵阳来说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城郊乡村区域,其发展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在同等的条件下,其发展也是相对滞后的,由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花溪的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
3
的优势。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立论依据
2-1.项目的研究意义(社会调查情况、文献查阅情况、现状分析及独特认识) 2-1-1 社会调查情况 在被人们称为城市化世纪的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高度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加速城市化的步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也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一系列决定和指示,从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高度明确了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积极稳妥地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又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农村向城市社区演变为城市社会途径,又是社会文明、发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中央加大“西部大开发”决心和强有力的促进措施和种种鼓励政策,如何加快城镇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已经成为西部欠发展、欠开发的各省分最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了。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外城镇化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对城镇化(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城市化”)的研究涵盖很多方面,课资借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作用的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及规 4
律、城市人口的扩张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1989)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对于城市化的作用,国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乐观论和悲观论这两种观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可以促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使传统农业部门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有利的变化,从而有利于现代观念和制度相传统农村地区扩散(Lewis,1954)。因此,城市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会带动整个国家迈进现代化(Hudson,1969;Pederson,1970).然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严重的“城市病” 和“ 城市危机”不断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利普顿就把城市偏向政策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持续贫困的主要原因(Lipton,1977)。剪刀差以及政府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错误地配置资源的方式,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危害。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对城市化又有了新的看法。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报告(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96;the world bank ,2000)认为,由于城市化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地区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城市化水平及规律。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进程都呈现“S”型曲线轨迹,即呈现出开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3个不同的阶段(Northam,1979)。 城市化动力机制。经济动力机制有诺瑟姆1975年提出,他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周一星于1977年对世界137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非农化动力,尤其是工业化的作用更大。 城市化提高的过程就是城市扩张的过程。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三个来源:农村人口的净迁移、城市人口的净增长和行政建制的再划分。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被定义为“飞工业化的城市化”(Williamson,1988),即工业化的水平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基础薄弱,农村向城市的贫困移民有大量增加,其结果是人口与贫困同时增长,发展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以至于其经济越来越依靠日渐减少的外援,城市自身患上了难以治理的“城市病”,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鉴于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