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摘要:记单词是中职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是当下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这是我们英语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 单词 记忆
一、前言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而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记忆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记词汇记忆的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二、对学生进行快速记忆训练
教育心理学者研究指出记忆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困此,教师在教授学生新单词时,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例如,在教新单词时,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熟读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有目标地记忆新单词,在第二次课上进行听写。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
1 / 1
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强力记忆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当然一开始学生肯定会不大习惯这种快速的学习方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也能掌握80%以上的新单词。这种训练,增加了短时间内的学生对单词的接纳量,提高了其记忆效果。
三、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死记硬背只是临阵磨枪,不是长远之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理解所学内容,只有充分理解,才能记忆牢固。学习新单词时,注重强调音形义,让学生对单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的单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呈现,方便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在 商务英语基础下Unit17中有一句 We’ll effect shipment as soon as
we
receive
your
L/C.
shipment
在句中理解为“装运,运送”;而Unit18中After that,shipment to the port will begin in a couple of weeks. shipment在句中理解为 “运送的货物,货物”。通过归纳对比、前后联系,不仅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而且使学生对单词有了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避免学生只会单一记单词的做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归纳比较等方式,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提高学生记忆效率。
四、多渠道拓展呈现单词,加深学生记忆
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
1 / 1
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越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
跟学生强调词义联展与语用习惯。Borrow and lend, 在学习这两个单词的时候,可以跟学生强调两者间的对应性。在英语里面,“借出”用lend, “借入”用borrow。而相同单词所代表的不同意义我们也可以跟学生跟学生用tongue twist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将新学的单词带入一些时事,社会热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刺激学生的兴奋感,激发其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新单词的感知印
象。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新单词遣词造句,加强学生对单词的使用能力。
五、温故而知新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而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如果一个星期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遗忘。因此,教师应当引导让学生有计划地复习英语词汇。课堂上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重复识记,加深印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教材的
1 / 1
内容有机自然地再现;课后练习作业相应安排听写、翻译等任务,使学生在多次实用中巩固所学词汇。
六、结语
记忆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时让英语教学更加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英语教学跟英语学习都是任重道远,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学习也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1]
[2] 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0-115.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