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此题考查对全词的内容、主题及语言风格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第一空填写内容,题材内容根据“连营”“麾下”“塞外”“沙场”等词语,可知是军营生活;第二空填写的是情感,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看出作者欲为国立功的壮志;再从“飞快”“弦惊”“天下事”“可怜”等,可看出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豪放悲壮”的。拟写答案时要注意题干中“壮词”的提示,围绕“壮”字组织语言。
2.“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醉”点明作者的神态,“挑灯看剑”点明时间,这两个“词语”,使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跃然纸上。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如“醉”是为什么而醉?为何要“看剑”?“挑灯”说明什么?从这几个词语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形象?然后结合全词的主题即希望为国杀敌及作者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3.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上阕一个“梦”字,表明以下内容是梦境,是对往事的追忆;引起“梦”的是酒醉后在灯下“看剑”,可知为虚实结合。 十二、
1.奉命出使 出使路线 沿途风光 最新消息
2.“征蓬”比喻诗人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人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大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3.浩瀚的沙漠上一道孤烟直上苍天,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浑圆落日的残红。
4.C [解析] “暗示了……悲观心态”分析有误,作者寄寓了孤寂之情,却感而不伤。 5.B [解析] 颔联是诗人借蓬草、归雁自况,写飘零之感,为虚写,故B项不正确。 十三、
1.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46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在感情表达上,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B [解析] B选项“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不是凄清荒芜的意思。 十四、 1.破 满目凄然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忧愁。
3.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十五、
1.两个“笼”字用得形象准确,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忧国忧民。(意思对即可) 十六、
1.“中原地区”或“中原”“中原大地”。
2.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47
3.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十七、
1.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解析] 《过零丁洋》饱含沉痛悲凉之情,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宣言,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解析] 可以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着手解答本题。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诗人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 3.风飘絮 雨打萍
4.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把握。前两句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尾联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十八、
1.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意思是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指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C.“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所以应这样翻译:“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所以C错。D.古文中的数词,一般都表概数。 2.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汗问所欲”意思是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驰骋千里马,回故乡。
48
十九、
1.作者以无法望见的“五津”表明友人将要远去的地点,以“风烟”喻指友人远去旅途的艰难。所以作者用想象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送别之意以及牵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既要从眼前之景来考虑“五津”,代表着友人远去的地点,同时理解“风烟”是作者的想象之景,透过“弥漫的风烟”来理解作者对友人旅途的想象。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出作者通过“风烟”“五津”所表达出的对朋友去远方的送别之意,关怀、牵挂之情。
2.这首诗不同于其他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大多数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未表现出一般诗歌的悲苦缠绵,在表达不舍之情时还透露出“天涯虽远”却有“知己”,更多的是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3.“宦游”指出外做官;“无为”指无须,不必。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其含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长安做官,一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故“同是宦游人”中的“宦游”是“出外做官”的意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作者劝慰友人不必伤感,更不要学儿女之态,故“无为”是“无须,不必”的意思。
4.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诗句的分析理解。该诗是作者送朋友到蜀川去上任,临别时的赠诗。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其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二十、
1.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意思对即可)
49
2.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或充满了奉献精神)。 二十一、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答题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如“曾云”“归鸟”;再扣住重点词语,如“荡胸”的意思是“心胸摇荡”,“决眦”的意思是“裂开眼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诗句的画面。 2.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诗人情感。答题时,先概括描述诗歌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解其思想内涵,由登绝顶联想到人生志向。
3.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答题时,需要抓住品析的角度,结合诗歌意境、情感来回答。如“钟”字,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再结合诗人对泰山的情感来表述;对于“割”字,可以从所表现的景物特征来分析。 二十二、 1.最爱。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诗的尾联有“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其中“最爱”是表达感情之词。 2.示例:有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钱塘湖春行》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洋溢的是愉快、喜悦之情,所以C项“惋惜之情”的说法错误。
4.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