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生物教育理论指导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主动地建构意义。因此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 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指导,本节课的设定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种类、概念、条件和特点,而是教师设计表格,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书本后完成表格,学生就能够主动独立建构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属于学生现有水平。之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画出
1
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此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三种跨膜运输的所需条件和特点。紧接着教师作为“帮助者”给学生播放跨膜运输的Flash动画和比喻模拟的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动态冲击,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学生们学习情绪比较高涨的时候,安排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画出物质跨膜运输的运输速率曲线图。这个学习活动有难度,所以教师要作好“引导者”指引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建立坐标图。给学生提供这个有难度的内容,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跨越最近发展区,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材分析:本章共3节内容,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认识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第3节在学习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先让同学通过比较脂双层与细胞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需要的条件提出猜想。接着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并配上示意图逐个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条件及实例,学生学习起来既直观又有很强的目的性。最后通过事例说明本节内容与社会的联系。
2
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本节课主要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读书指导法、谈论法、讲授法等为辅来完成教学。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在此教学方法下,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从而逐步建构有关物质运输方式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的探究有热情。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节通过动画、文字、图表、数据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设计了不同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绘制坐标图、解读数据图、填写比较图、绘制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实现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方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深刻领会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