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四)内收外挑控制
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 H1与房屋高度H之 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 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 B的 75%;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的水平尺寸 Bi不宜大于 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1.1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
[H
ci
H
九、楼(屋)盖结构
虽然《高规》没有严格规定只能采用现浇楼盖(详见规范条文),但实际工程 中高层建筑一般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一般楼层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 80m m;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 顶层楼板(屋面板)厚度不宜小于 120mm,且宜双层双向配筋;
框支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 m,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配筋 率不宜小于
0.25%;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 ;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 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0.25%
后浇带:为减少混凝土早期收缩导致的受拉应力,可沿建筑平面长度方向每 30~40m设置一条后浇混凝土带,带宽范围内纵筋尽量采用搭接,带宽 800~1000mm (实际上宽度越大效果越好)。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天后浇筑。
十、水平位移限制和舒适度要求
(一)弹性层间位移验算
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弹性位移验算,以避免墙、柱开裂,避免隔墙 等非结构构件产生明显损伤,控制梁的裂缝宽度和数量,实现“小震不坏”的目 标。 (二)弹塑性变形验算
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实现“大震不坏”。 (三)舒适度控制
10年一遇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 应进行验算,
以判断其是否满足舒适度要求。
对住宅、公寓,a a|im 0.15m/ s 对办公楼、旅馆,a aiim 0.25m/s 此时阻尼比取0.01~0.02
22
第二章多层框架结构
2.1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
一. 组成
框架梁、柱通过节点组成整体结构 二?框架结构形式
1. 按施工方法分
现浇整体式框架、装配整体式框架
2. 按结构特征分
规则框架,不规则框架
底部抽柱 错层框架 不规则框架举例
串层
三?框架结构布置
1. 满足建筑功能和生产工艺的要求;
2. 结构受力合理,传力直接,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2.2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1) 梁、柱构件
梁柱构件简化为杆单元,并以构件轴线代替。 (2) 层咼
一般层的建筑层高作为框架计算模型层高,底层取为嵌固点至二层楼板高度 (3) 节点
除非经过特别设计,框架梁柱节点应按刚性节点设计。 (4) 截面惯性矩
对预制铺板楼盖,梁惯性矩按实际矩形截面计算,即 对现浇楼盖,中框架梁惯性矩l=2.Olo,边框架梁1=1.51。;
对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梁惯性矩1=1.51。,边框架梁1=1.21。; (5) 重力荷载
恒载按实际构件截面和构造作法按相关规定计算。 活荷载按使用功能根据荷载规范取值。 (6) 风荷载
按荷载规范的相关规定计算。 (7) 地震作用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
1=1。,
2.3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近似法)
一. 基本假定
1. 忽略框架的侧移
2. 任一楼层竖向荷载只对本层梁及上、下层柱产生弯矩、剪力影响。
二. 开口框架弯矩计算
1. 开口框架
(1) 框架梁为对象,包含上、下层柱在内的局部框架;框架柱脚按嵌固考虑。
2. 开口框架弯矩计算
(1) 弯矩分配法
(2) 修正措施(由于开口框架柱按嵌固考虑夸大了柱子刚度) 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
乘以 O.9的折减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