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化学
3-吡啶基水杨醛与乙二胺缩合反应及配合物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信息,而视觉信息占所有获得信息量的70%以上。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所接触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统计表明,信息量的增长平均每年在13%以上,今后更将提高到每年4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要将大量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其他人,显示技术中的发光材料成为其间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现代社会人与信息间的联接桥梁。
金属有机配合物介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既具有有机物的高荧光量子效率的优点,又有无机物的稳定性好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体系研究热点之一的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其在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更为迅速。
Schiff首次报道了伯胺与羰基化合物发生的缩合反应,生成具有甲亚胺基(azomethine)的产物
(R1,R2,R3分别为烷基,H,环己基,芳香基或杂环),后人称之为Schiff碱。
从结构上分析,R1,R2,及R3均可被各种基团所取代,其合成涉及到加成—消去反应。Schiff碱的基本结构中含C=N结构,其杂化轨道上的N原子具有孤立电子对,这赋予了它重要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学意义。改变C=N结构左右连接的取代基,变化给予体原子本性及其位置,便可开拓出许多从单齿到多齿,从链状到环合,结构多变、性能迥异的Schiff碱配体,它们可以与周期表中大部分金属离子形成稳定性不一的配合物。如基团中含有O,N,S等给予体原子,无疑将成为有利于形成异核配合物的配体。一个多世纪以来,已有大量有关西佛碱化合物的文献报道。本世纪前期主要报道的是小分子西佛碱的合成与应用,它最早应用于染料。后来人们利用多胺及多羰基,合成了大量的聚合西佛碱,并得到了它们的金属配合物。由于大环化合物有特殊功能——相转移催化剂和生物模拟催化剂,近年来又发展合成了一些大环西佛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将高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种载体,在上面接上各类小分子西佛碱,也是开始研究的领域。在小分子西佛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方面报道最多的是水杨醛类西佛碱,水杨醛类西佛碱的结构与10-羟基苯并喹啉和8-羟基喹啉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类配体中都至少有一个配位氮原子,一个苯酚环和一个离域的π体系。喹啉铝和10-羟基苯并喹啉被作为优秀的电致发光材料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稳定的成膜性。水杨醛类西佛碱的结构要比8-羟基喹啉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且也同样具有很好的发光性质,我们希望此类化合物也将成为一类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近来由于含氮配体的发光配合物在电致发光材料和传感器技术方面有很好的性能而倍受人们的关注,为了开发新型的发光材料,人们合成了大量d10族含氮配体金属配合物特别是锌的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能。研究发
3-吡啶基水杨醛与乙二胺缩合反应及配合物的研究
现配体取代基的电子影响和配体π共轭体系的大小是调节其中一些配合物发光性能的重要因素。据我们所知,由于西佛碱类金属配合物的溶解性很不好,它们在常规的溶剂中一般是不溶的,所以水杨醛类西佛碱与锌形成的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方面的报道都是很少的,西佛碱类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也未见报道。过渡金属的西佛碱配合物中,人们研究较多的除了Mn(Ⅱ)、Co(Ⅱ)的配合物以外,还有Cu(Ⅱ)、Cr(Ⅲ)、Fe(Ⅱ)、Fe(Ⅲ)等d过渡及ⅡB族金属(Zn、Cd、Hg)的配合物。如Olander Walter Karl等研究了锰西佛碱对苯撑氧化物如2,6—二取代苯酚的聚合催化作用。
近年关于西佛碱单齿和多齿配位稀土配合物也有一些报道。由于稀土金属具有一般金属不可比拟的性能,所以稀土金属的西佛碱配合物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材料化学研究表明,某些西佛碱及其络合物有热致变色的特性,可以作为热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常在工业机械如炼油装置等操作中作示温材料,而且在家用电器和空调中作示温材料,也用于变色服装的防伪商标。随着热色材料的应用开发不断深入,具有邻羟基结构的西佛碱的热色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还有许多西佛碱化合物需要我们的研究和开发。
由于许多发光配合物在发光过程中的电子激发主要发生在配体部分,因此配体的激发态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研究发光性质的化学家们的注意。8-羟基喹啉铝和8-羟基喹啉镓,作为重要的电子传输材料和发射层,这类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及其配体的光谱性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有机金属配合物光电性质的实验研究很多,但由于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十分复杂,尚未形成可以定性和定量解释其发光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性质方面的理论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曾经对Alq3,Gaq3这类良好的EL器件分子及其它们的衍生物的发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到了比较好的计算结果。
配位化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合成方法新颖化 ,结构复杂化 ,性能优良化。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作为配位化学中一个小的分支 ,预期今后的发展如下 :
1因席夫碱有特殊的杀菌、抗癌性能 ,在药物、生物活性、模拟生物体系等领域研究开发 ,将很有发展前景:在方法上 ,宜采用生物等排法、遗传算法以及组合化学等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进行药物分子设计及实验。
2.采用分子设计 ,研究新的合成方法。增强不对称席夫碱的发展 ,如手性席夫碱类配体是一种简单易制备的催化剂 ,具有价格便宜、容易从许多前手性含氮化合物制取及对空气稳定性良好 ,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而席夫碱相对于其它配合物较难培养出单晶 ,目前这方面的 X2衍射晶体结构数据偏少 ,宜加强相应工作;
尽管化学家对水杨醛席夫碱各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但它依旧是个十分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水杨醛席夫碱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2
[1]. Yang, X.-P.; Kang, B.-S.; Wong, W.-K.; Su, C.-Y.; Liu, H.-Q.,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Lanthanide Complexes with Tripodal Ligands Bearing Benzimidazole and Pyridine Group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3, 42 (1), 169-179.
[2]. Yu, T.; Su, W.; Li, W.; Hong, Z.; Hua, R.; Li, B., A schiff base zinc complex and its electroluminescent properties. Thin Solid Films 2007, 515 (7-8), 4080-4084.
[3]. Wang, H.; Zhang, D.; Ni, Z.-H.; Li, X.; Tian, L.; Jiang, J.,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Phenoxo-Bridged Heterometallic Trinuclear Propeller- and Sandwich-Like Schiff-Base Complex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13), 5946-5956.
[4]. He, J.; Yin, Y.-G.; Huang, X.-C.; Li, D., Solid structure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zinc(II) multiplex with heptadentate salicylideneamine as primary ligand. Inorg. Chem. Commun. 2006, 9 (2), 205-207.
[5]. Lo, W. K.; Wong, W. K.; Wong, W. Y.; Guo, J.,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Tetranuclear Cadmium(II) Schiff-Base Complexes. Eur. J. Inorg. Chem. 2005, 2005 (19), 3950-3954.
[6].朱东霞等.双西佛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光致发光/电致发光性质及理论研究[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26 ( ):7—9.
[7].黎中良,黄志伟,韦庆敏等.溴代水杨醛缩芳胺双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 J ].光谱实验室,2005,24 ( 4 ):608—610.
[8].陈强,廖文文,刘智凌等. 水杨醛一步法合成邻羟基苯甲腈[ J ].现代农药, 2007,6( 3 ):21—24.
[9].台夕市,路文彪,谭民裕等.水杨醛缩—2—氨基嘧啶合 Z n (И) 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化学试剂,2007,29(9):553—554.
[10].姜华,刘云圻,武霞,张永安,金林培.小分子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感光科学与光
化学,2002,20(2):151-152.
[11]. Nakamura N.Wakakayashi S,MiyaK,etal A novel blue Light emitting material prepared from 2一
(O-hydroxypheny1) benzoxazolel[J] .Chem.lett.1994,1741. [12]. Harrmda Y,Sano T,Fuju T,etal White-light emitting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
A Phys ,part 2,1996,35(10B):L 1339. [13]. Tanaka H.Tokito S,Taga Yetal . Novel metal-chelate emitting materials based on polycyclie aromanic
Ligands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 . Mater Chem. 1998.8(9):1999.
[14]. Tokato S Noda K,Tanaka H etal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ing novel metal-chelate
complexes[J].Synth. Met, 2000.1l1-112:393.
[15]. 黄春辉.稀土配位化学E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63
[16]. 许碧琼,等.绿色长余辉磷光材料的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3):3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