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P2)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2页。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0)
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
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P24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31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30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七)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八)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
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九)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第42-43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十) 物质,运动,时空,规律以及他们的特征第23-32页。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时空:值得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的哲学范畴。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制约。 (十一) 意识含义,能动作用,对物质的反作用,独立性?第28-30页。
(1)意识含义:从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来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十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33页。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十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第35-37页
(1)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
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展作用的诸要素总和。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2)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的原因。①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地变化。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P44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十四) 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P44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十五) 辩证的思维方法: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
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P64答:(1)主
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事假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本质)(2)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时间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及相互关系;P68认识的总过程。答: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
识,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又存在到思想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即有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有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