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5.文章第④~⑦段叙述了老人做的四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下来。(4分)
6.“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自己从容不迫。”这句话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3分) A.【A】处 B.【B】处 C.【C】 处 D.【D】处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2)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8.文中的“我”既是“留守乡村的爷爷”的儿媳,又是“孙女”的母亲,二者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留守乡村的爷爷”的性格和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关于“人生”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分) 【二】(17分) 头发是如何“变色”的 九匹马
①以前,一些上了岁数的人想让白发变黑,便采取染发的办法。如今,为了追求时尚,更多年龄段的人也加入染发一族,放眼大街,赤橙黄绿青蓝紫,好不热闹。那么,头发是如何“变色”的呢?
②我们的头发从表面到内部,分别为表皮层、皮质层和髓质层。表皮层由半透明毛鳞片覆盖,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皮质层含硬角蛋白和黑色素。最里面为髓质层,由角化的细胞组成,内含有空气。当色素细胞停止制造黑色素时,头发就呈现出银白色了。
③合成染发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发剂,主要含有三种化学物质:对苯二胺、过氧化氢以及耦合剂。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头发的表皮层进入皮质层,在皮质层中,过氧化氢和黑色素发生反应,消灭头发的自然色。此外,过氧化氢还有另一个作用,它可以引发对苯二胺的聚合反应,使其由小分子变成大分子结
构,如此一来,对苯二胺就无法从表皮层逃离出来,头发颜色改变后,就会比较稳定。染发剂光消灭原有发色还不行,还得染上新颜色,对苯二胺在耦合剂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产物随着耦合剂的种类和用量不同而不同,最终生成具有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留在头发中――于是你惊奇地发现,头发“变色”了。用此种类型的染发剂,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如4-甲基-间苯二胺等。
④除了合成染发剂,还有无机金属染发剂,主要是以铅、铁、铜、钴等金属的盐类和氧化物等作用于头发而着色。由于多数金属离子具有较大的毒害作用,目前很多国家都限制了此类染发剂的使用。
⑤后来,人们还开发了一些天然植物类染发剂,是从植物中提取物质进行染色,通常的来源如指甲花、何首乌、油梨果等。这类染发剂相对毒性小,但价格昂贵,颜色较单一,同时着色力度不如合成染发剂。
⑥既然染发对健康有害,那么就需要特别注意,在染发时尽量不要让染发剂接触到头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降低染发的频率,两次染发最好间隔三个月以上。人人皆爱美,但咱不能因为头发的美观而忽略健康,您说是不是? (摘自《今晚报》,有改动)
10.阅读第③~⑤段,用文中的词句填空。(2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发剂是 ,天然植物类染发剂的缺点
是 。
1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5分)
12.从第⑥段看,染发需要注意哪些事项?(4分) 13.文中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6分) 【三】(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谈笑有鸿儒 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3)无案牍之劳形 形: (4)盖竹柏影也 盖: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6.甲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劳形”的言外之意是 ,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 。(2分) 17.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谪的处境下写的,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4分) 三、写作(55分)
18.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请你从“担当”“挫折”“读书”“舞台”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见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