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塔式墓葬与根祖文化传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塔式墓葬与根祖文化传承

西方国家始终认为中国人不信神,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不然,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自然(天)信仰和祖先信仰。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上至皇族权贵,下至普通百姓,最重要、最庄严的人文活动就是:祭天和祭祖,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兴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人世翻覆,甚是繁杂。追溯姓氏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那里。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通过寻根问祖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祖先、民族的历史,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增强凝聚力。

林木葱葱其有本,江水泱泱其有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都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而家庭来自于我们的家族,而家族是起源于我们的祖籍——也被我们俗称为:老家。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每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始终有一处地方,尽管你已离开了它很久,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置身天涯海角,它永远在心里跟你在一起。那就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老家、祖籍,我们的根。

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中国人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人老了都想回到家乡,即便死了,也要埋到祖坟,以此守望着亲人,保佑家乡的兴旺发达。因为,家乡的山水,族里的老幼,就是自己的根,死也要回到家乡,即为落叶归根。所以,中国根祖文化与传统的殡葬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根就是我们家族先人的祖坟墓地。

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主要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建立墓区:祖坟墓地。由于,祖坟墓地关乎着家族后人的兴旺发达和平安,因此家族后人都对祖坟墓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中国传统殡葬文化是人们为往生世界人类创造的,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的社群活动,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殡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在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祖坟墓地的传统意义在于:

1、祖坟墓地给了人们一种归宿感。人生存时要有归宿感,死后同样也要有归宿感。而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重土地,表现为生时留恋乡土,死后则归葬祖坟,此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因而后世也就有了“入土为安”之说。

2、祖坟墓地满足了人对永恒的需求。坟墓是重偶像的产物,保存遗体,让后人永远记住自己,似乎自己就会因此并未彻底消失,而在重祖先信仰、偶像崇

- 1 -

拜的中国,在死后又有了投入:修坟建墓,奢望以此永垂不朽。

3、祖坟墓地起到了维系族人间的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宣传)的作用。祖坟是本家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乃至赖以兴旺发达的寄托所在。因而,人们将自己死后能体面地进入祖坟视为一个完满的人生,并通过对祖坟的祭祀来维系整个家族的历史,不准埋入祖坟将是对死者的严厉惩罚。

由于祖坟墓地如此重要,故中国久有死于外地者,有亲人扶灵柩归乡(葬于祖坟)的习俗,即所谓落叶归根。否则,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但是,扶灵柩还乡毕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故后世壮烈之士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改革,民间则有“何处黄土不埋人”之说。这也算是中国古代人殡葬观念的一大变革。

4、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坟墓是殡葬文化中最能显示社会等级、炫耀社会地位的一类形式,历来都以坟墓规模来显尊卑,奖功勋。在以国家为社会中心、官吏为天下楷模的政治格局和价值导向下,很多人在死后都会把自己的坟墓修的很豪华、气派,以示身份尊贵。

在传统的祖坟文化中,风水文化与殡葬文化,始终是连结在一起的,也就是请风水先生选阴宅之地。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二次土葬的兴起,很多人又开始热衷于请风水先生(堪舆家)择卜墓址,希望把先人葬到风水宝地,以保子孙兴旺发达、官运亨通,永世荣耀。从古至今,家族后人最怕祖坟遭挖,犯了风水大忌。因此,人们对祖坟墓地的看护都相当认真,尤其是新坟一般要三年守孝,主要还是怕被别人盗墓,破坏了家族的祖坟风水。

随着解放后火葬的实施,殡葬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先人逝去后,一般是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后人以遗体告或追悼会的仪式寄托哀思。在遗体告别仪式中,后人将为先人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先人三鞠躬,最后绕先人遗体一周,瞻仰先人遗容。追悼会主要是表彰先人生前功迹。举殡后,由殡仪人员把先人遗体送到焚烧炉化为骨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先人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先人骨灰通过水葬、树葬、播撒等回归自然。

在今天看来,殡葬形式是古人的孝道,是对先人长辈的尊重。古人认为,殡葬事关家运和风水,不可粗心大意,坟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否则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解放以后,国家用了几十年推行的火葬形式,有效缓解了先人与后人争地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又兴起了二次土葬的热潮,致使被杜绝了几十年的土葬死灰复燃,使先人与后人争地的战争重燃,再次激化了社会矛盾的产生。

原始的土葬主要是人们对病人得了瘟疫等疾病,不正常死亡而实行的一种葬礼,其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传播。由于,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故一直遵循着“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

- 2 -

传统习俗,以此表示后人对先人长辈的尊敬,表示没有人再去与逝去的先人争地位、荣誉、名利等。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膨胀,后人与先人征地的矛盾日趋严重,导致了殡葬形式(土葬)的彻底改变。

现在全世界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中,因此一个有利于当今人们生存环境,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的方法就是彻底消除土葬,彻底推行火葬以及不占用土地的殡葬形式。如果,中国13亿人口全部实行土葬,那将会变成一个什么状况?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出门见坟、抬头见坟、低头见坟、步步见坟,满山遍野到处是坟墓的景象,导致没有活人生存空间的现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全部实行土葬,我们国家在100年内将有20亿往生人口需要“入土为安”,按最低标准每人0.7平方米计算,也要占地14亿平方米,相当于200多万亩土地。 改革开放后,在各级政府二次土葬政策的推波助澜下,导致目前殡葬成本的无限上升和土地资源矛盾。随着往生人口的不断增加,墓穴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一个墓穴已从十几年前的几千元涨到了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贫富差距在往生世界的蔓延,已使二次墓葬演变成为有钱人的另一个身份标签,使本应清净的往生世界也开始成为攀比奢华的世界,并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大国,已被西方国家形容为“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4:2:1人口比例的家庭正在不断增加,除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正在经受日益严峻考验之外,殡葬成本也正在成为独生子女家庭的沉重负担。在未来几十年中,独生子女家庭将要面对,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座墓穴的祭奠和维护成本。假如,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没有能力支付未来的殡葬维护成本,最终也只能弃之不顾,使这些往生人口沦落为孤魂野鬼。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在很多地区殡仪馆搬迁时,由于很多寄存的骨灰常年欠费,居然有80%的骨灰无人认领。

改革开放后,随着二次土葬的兴起,很多持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们又开始热衷购置墓穴来形成新的祖坟墓地,以此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但在目前条件下,要延续传承祖坟文化的概念的确有些不现实:

1、现在的墓穴价格昂贵,活人有没有经济能力去把几代人的墓穴一次性购置在一起。否则,要形成祖坟的规模和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人都是绝对经济独立的生活体,而且来自生活的经济压力普遍很大,根本就没有能力提前把子孙后代的墓穴一起购置好放在那里,而且现在的墓穴使用是有期限的。

2、现在的墓地规模有限,当年先人的墓地已经“人”满为患,只能到其它墓地去安置,与先人葬于同一墓地的可能性极小。最终,也只能是东买一个,西买一个,七零八落,即使可以将子孙后代葬于同一墓地,也不可能保证墓穴相连成片。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已不可能形成祖坟的规模和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孝道文化、祖坟文化、殡葬文化也正在出现传承断层。很多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意识的人们,想要通过二次

- 3 -

土葬的形式来传承家族文化、孝道文化、祖坟文化、殡葬文化的延续已不可能。由于,日积月累的殡葬用地与经济发展用地,已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土地资源矛盾。随着贫富差距在向殡葬产业中的蔓延,势必引发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

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对祖籍——老家的概念已经模糊不清,对祖籍的那份情感也越来越淡薄,包括刚刚走出家乡的年青一代,已不愿意再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祖籍。随着城镇化改造、旧村改造、村庄合并的发展,祖屋、祖坟正在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人口正在从农村规模化地向城镇迁移,人们的家乡观念正在逐渐淡薄;随着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加快,机械化土地耕作的发展,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农民手中的土地正在逐渐流失;传统意义上的祖籍也将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消失。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土地的流失,祖坟墓地的消失,祖屋的消失,传统村落的消亡,中国人的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传统根祖文化正在慢慢逝去,正在跟随时代的变革而消失。根祖文化是宣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正能量,面对根祖文化的消失趋势,很多具有传统观念的人都会感到十分焦虑和惋惜。如何满足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始终深藏着的那种奇特而浓烈的根祖文化情结,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许,采用塔式墓地的形式和概念,可以传承和延续我们根祖文化的存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以乡镇为祖籍,基本可以满足人们根祖文化的传承需求。也就是,以乡镇为祖籍概念,建立塔式高层建筑(如:六角塔、八角塔、圆形塔、金字塔等)的骨灰存放纪念场所,以家族为单位一次性租用或购买一间“纪念堂”作为家族祠堂,将家族成员的骨灰按传统的长幼排序存放在同一“纪念堂”内,并按照家族祠堂的习惯建立长幼排位,使其成为家族成员进行集中祭奠活动的场所,并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祖坟概念。

以家族、家庭为单位设置的塔式祖坟墓地祠堂,今后不管家族成员走多远,都可由其后人根据死者本人的意愿将其骨灰送回塔式祖坟墓地祠堂安葬,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这种新式塔式祖坟墓地家族祠堂的意义在于:

1、满足人们寻根问祖的精神需求。以村镇为祖籍地域建立塔式骨灰存放纪念场所,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根祖文化的祖籍地域关系需要。

2、满足人们叶落归根的精神需求。通过家族成员集中存放骨灰的方式,基本可以满足子孙后代葬于一处的心灵需求,形成家族规模化的祖坟墓地形式。

3、延续传承祖先信仰的精神需求。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先祖概念的淡化,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先祖的怀念,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减轻后人祭奠先人的时间成本。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地加快,导致很多远离故土的人们没有时间祭奠先人,因此出现了网上代人祭奠先人的奇怪现象,通过这种家族塔式祖坟墓地祠堂的集中祭奠方式,可有效实现家族亲属代为祭奠。

5、减轻后人存放先人骨灰的经济成本。将一个家族几代先人的骨灰同存一

- 4 -

处,可有效避免因后人无力负担日常费用,而使先人沦为孤魂野鬼。

6、有效化解先人与后人征地的矛盾。在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之下,可以通过根祖文化、祖籍文化、祖坟文化有效动员广大百姓“迁坟入塔”还耕地于后人。

7、避免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在以家族成员为单位的祠堂内,可根据家族成员的经济情况进行内部装饰,可有效避免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

8、可有效延续家族文化传承的脉搏。在中国,很多古老家族都有其自己家族的发展历史,延续家族族谱的传承,可激发后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人的物质之身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人,来自于自然,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人的物质之身,是由自然中的各种物质分子聚集而成的,当人的生命结束后将重新以不同形式(火化、腐烂等)分解成为物质分子回归到自然之中。不管你活着时的贫富贵贱,在死后都不可能改变回归自然的宿命。

如果,人真的有来生、有轮回、有转世、有托生的话,人在逝去后还是应该以最快的物质分解方式,把自己的物质之身重新分解成为物质分子回归到自然之中,等待自然规律对这些物质分子进行再次聚合之时获得新的生命,进入“来生”的生活之中。否则,人在逝去后也只能在尘世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慢慢等待着被完全分解为物质分子之后,才能重新回归到自然之中,按照宇宙规则、自然规律进入来生的轮回、转世、托生之道,对人来说就成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期盼。如果只是人的精神进入来生的轮回、转世、托生之道,那人逝去后的肉身也就没有存在和保存的意义了,后人对先人的祭奠完全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完成。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殡葬文化。自古以来,由于人们的贫富贵贱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乡规民约不同,长幼辈节不同,从而使殡葬形式和习惯各有不同。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国关于殡葬的形式有60多种,死亡称谓有500多种。目前中国存在的殡葬形式主要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树葬、土葬、播撒等殡葬形式。从物质层面可以看出,能够有效解决往生人口的最佳殡葬形式就是火葬,然后把先人骨灰撒入江河湖海或高山大地回归自然。

人的物质之身来自于自然界的“天、地、水、火、土”五种元素,对先人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泥土或水中,得到充分分解之后,交还给大地、上天,回归自然,这样才可能以最快的物质分解方式,把这五种元素交还给自然,使生命得到延续。解放后,我们虽然早就意识到了将尸体火葬,人后将先人骨灰播撒回归自然,是有效化解先人与后人占用土地资源矛盾的最佳方式。因此,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提倡,将骨灰采取水葬、海葬、树葬、播撒等不再占用土地的形式进行祭奠。但是,受中国几千年来“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思想影响,这些不占用土地的殡葬形式还不能被大众广民众所接受。

- 5 -

塔式墓葬与根祖文化传承

塔式墓葬与根祖文化传承西方国家始终认为中国人不信神,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不然,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自然(天)信仰和祖先信仰。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上至皇族权贵,下至普通百姓,最重要、最庄严的人文活动就是:祭天和祭祖,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兴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63we1vnrq0fvqu4zj6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