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2 页
背诵考纲篇目(58篇),怎样考,防易错点
应该说,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本应是伸手取分的题目,但在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考场高度紧张,不能准确调动所学输出知识;二是马虎大意、惯性思维导致笔下误。考场上,不会的题目丢分不懊恼,会背的内容丢分太遗憾。为抓牢本是囊中物的6分,二轮复习尤其是考前几天,对名篇名句一定要再过滤一遍,谨防考场卡壳空悲叹!
说明:文中标“□”的是易写错的字词,应格外留心。 文言文(18篇) 一、必修(8篇) 1.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高考曾经这样考
(1)(2024·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第 2 页 共 82 页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 ”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
二、将来还可能这样考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8)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 ”。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13)《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
第 3 页 共 82 页
道理的名句是“ , , ”。
(14)《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6)《荀子·劝学》中
“ , , ”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17)《荀子·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 ”。
[自我校对]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0)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13)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1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使之然也
第 4 页 共 82 页
(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将来可能这样考]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第 5 页 共 82 页
“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自我校对]
(1)“离骚”者 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8)其文约 其辞微
(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1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1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