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湖南省益阳市2019 - 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只要一种核酸DNA,因此其体内含有4种核苷酸,4种碱基,A错误; B、噬菌体在细菌中繁殖时,除了模板是由亲代噬菌体提供外,合成子代其余所需的原料、酶、场所、能量等均由宿主细胞提供,B错误;

C、用P和S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所以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32P,但不能检测到

35

32

35

S,C正确;

D、这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一起也并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②自然选择能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它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③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A.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 11 -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①正确;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②错误; ③由于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③正确;

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③,故选A。

15.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A. 甲、乙、丁相比,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 B. 急性肾小球肾炎产生蛋白尿,乙的含量会减少 C. 甲、乙、丙、丁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甲 D.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乙和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细胞内液、丁是淋巴。

【详解】A、甲、乙、丁相比,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甲,A错误;

B、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出现肾小球通透性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 12 -

C、甲、乙、丙、丁中CO2浓度最高的是细胞内液,即丙,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即乙和丁,D正确。 故选D。

16.免疫调节是生物体维持稳态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骨髓移植出现排异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异已成分”进行攻击、破坏、清除的免疫学反应 B. 浆细胞在识别抗原以后,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C.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D.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A、移入的器官是外来物物质,相当于抗原,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现并攻击,进而造成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 D、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17.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 13 -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a、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c、d形成一个突触,d、e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3、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根据题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c传向d、e,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因此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故选C。

18.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进行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 B.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正式实验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且需设置空白对照组 C.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探究实验的科学性

- 14 -

和可行性,并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A正确;

B、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B错误;

C、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C正确; D、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B。

19.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有关的生命现象或措施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植物顶端优势现象中侧芽生长受抑制的原因是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导致生长受抑 B. 阳台植物表现向光生长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所导致

C. 连续阴雨天会影响玉米传粉受精,要保证产量,可采用喷洒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补救 D. 在青香蕉袋中放入成熟苹果,青香蕉成熟加快,利用了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的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A、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A正确; B、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

C、种植玉米是为了收获种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后,虽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所以没有作用,C错误;

D、成熟苹果乙烯含量较高,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青香蕉成熟加快,D正确。

- 15 -

湖南省益阳市2019 - 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图文

【答案】C【解析】【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5tyi63b090vngk58yua7wp9920czo00zw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