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耕式”区域教研促进教学力生长
汲取知识、提升技能、积淀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力生长的过程。学习力的生长与课程实施是结伴而行的,教师的教学力往往决定了对课程的“理解、重构、实施、评价与研发”的水平,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教育是从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教学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提升教师教学力,给教师以“专业生长”的力量,是直接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关键所在。
20多年来,我们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着力聚焦教师教学力的提升,持续开展了区域性主题式课堂教学研究,在“思考―尝试―反思―再思考―再实践”的教研改革的路上,探索并形成了“深耕式”区域教研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深耕:一种治学隐喻与教研主张
&
“深耕”原指一种耕作方式。《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收成。俗语“积书须善学,隙土可深耕”,便点明了“深耕”作为治学的一种隐喻。以“深耕式”来表达玄武区的区域教研主张,就是要突出教学研究的根在课堂,研究的过程要从形式走
向实质,从外围走向内核,从碎片走向整体,从分散走向聚焦,使课堂教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扎根性和生长性,教师素质得以提升,教学效能显著提高。
1.实践是“深耕式”区域教研的丰厚土壤
我区倡导草根式的研究,强调“行政统筹、四位一体、区校协同”,从XX局,XX局到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系统,大家一起参与研究,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深耕者。我们把教师看作积极主动发展的个体,相信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引领教师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方面进行融会贯通,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成长。
2.问题是“深耕式”区域教研的有效抓手
我们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实践性与反思性,始终聚集课堂,以解决课堂的真问题。从2004年到2009年,全区开展了“四边”(学生边学边练、质疑互解,教师边导边教、归纳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形成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导、教、学、练”的经验。2009年初,我们再次调研论证,进行了“三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质量)“五优化”(目标、问题、互动、体验、评价的优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研究。“三全”的目标要通过“五优化”的措施来达成,逐步实现了新理念引领下的课堂结构的优化。2014年底,聚焦学生学习力的生长,我们又进行了聚焦“儿童理解”的新三学(理解学生是基础,支持学习
是重点,提升学习力为核心)的探究,每五年为一个周期,聚焦问题,举全区之力,整合人力资源,解决当时区域教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区域性教学研究的新突破。 3.儿童发展是“深耕式”区域教研的主要目标
我区课改的区域性探索,始终坚定不移地传承与发展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这里的“童心”,首先是理解、尊重、欣赏、信任和激励儿童,要像斯霞老师那样“想儿童之所想,急儿童之所急”;这里的“爱”,是支持学习,提升学习力,把课堂教学与改革的研究定位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近十多年,我们先后开展了“聚焦学习方法、聚焦课堂要素、聚焦儿童理解”的课堂教学研究,其价值导向始终凸显儿童本位,让儿童居于学习的中央。
深耕研究:教学力生长的必然举措
—
聚焦教学力生长,我们强调了4个融合,即区域行政领导决策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区域层面上的教研与科研的融合、专家引领性研究与学校课堂实践的融合、教师的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探索的融合。我们还抓住了问题聚焦―理论学习―建立概念―形成假设―实践探索―分析反思―提炼分享等6个环节,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主体,都有解决问题的责任,也有分享成果的机会和平台。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解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1.建构研训一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