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性质有哪些不同认识?
我认为两者都是规范学科教学、评价及管理的权威课程文件,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 2、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学大纲)。
3、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4、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问题2】如何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
新理念要求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教师不但要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关系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尤其新课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
同时,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还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为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历史教育不断创新、适应改革的需要。另外,围绕着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应将大量的外在知识引入所创设教学情景,最大限度的牵动学生的思维,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火炬,不仅照亮了别人,而且有不竭的动力。为体现这一角色意识,教师要洞察学科教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大胆灵活设计各种课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广泛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潜质,使其富有人文
色彩的全方位发展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所以,历史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提升学生素质。
【问题3】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你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属于狭义的“历史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广义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为历史思维而教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的历史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记得有一次,我在高一(2)班讲完有关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后,一位女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把郑和所到地区变为
中国的殖民地?”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一问题交给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去探讨,我只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民族根性等方面去寻找答案。同学们热情很高,到图书馆、上因特网查找资料,访问历史专家,同历史老师讨论。一个多月后,夏婧同学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写出了一篇历史小论文:《我们为什么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把郑和所到地区变为中国的殖民地?》。这篇历史小论文有见解、有创见、体现了同学们创造思维精神。这是我关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一个案例。这一教学模式一般有六个或七个步骤,即:发现困惑→发现资料→发现问题→ 发现构想→ 发现解答→ 寻求接受→新的挑战。
二、发展多种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之所以多数学生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是因为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才能的发展,因而不是学生没有才能,而是才能没有得以发挥。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六个方面的才能:创造的才能;决策的才能;计划的才能;预测的才能;沟通的才能;思维的才能。为了达到发展这六种才能的目标,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训练,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缺点,既便于以后的分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专长的领域。第二,重历史教学过程胜于教学结果,教会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让学生
掌握历史知识。第三,坚持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发现式、自由选择和多样性。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自由性。第四,提倡、鼓励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求新求异,重视学生的观点、疑问和困难。与之相应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八个步骤,即: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 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润饰主意的环境→ 提供酝酿的时间→ 让学生分享心得主意→ 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实行该方法或决定。
去年我校开展了主题为“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一日公开教学活动,我所上的一堂历史公开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受到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这堂历史活动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辩论全班同学全员参与,热情很高。从课题确定到分组,从搜集材料到交流筛选材料,从提炼观点到撰写发言提纲,从编演历史短剧到编写历史手抄报等,全班44位同学都出谋划策、发表意见、积极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每位同学精心设计的那一张张有关秦始皇的历史手抄报构思独特、富有创意,内容丰富多彩;那一幅幅秦始皇画像形象逼真,再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帝王风度;那一篇篇历史小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自己独到见解。双方辩手在这次历史活动课中,更是精神饱满,表现出众。正反双方都通过表演历史短剧(正方表演的是“统一度量衡”,反方表演的是“焚书坑儒”),再现历史情境,用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感染力、说服力强。这堂历史活动课后,每位同学都写了一篇活动感受。大家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