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D卷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8八下·九江期中)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撺掇(cān) 凫水(fú) 亢奋(kàng) 草长鹰飞 B . 斡旋(wò) 冗杂(rǒng) 狩猎(shǒu) 人情事故 C . 连翘(qiào) 缄默(jiān) 福射(fú) 销声匿迹 D . 雾霭(ǎi) 龟裂(jūn) 眼眶(kuàng) 蓦然回首 2. (2分) (2019·齐齐哈尔)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B . 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遗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于写成了《史记》。 C . 冬天到来,匠师们精心打磨的冰雕作品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D . 良好得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2分) (2019七上·揭西期末)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B .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 .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D .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要求的标准。 4. (2分) (2019·桐梓模拟) 下列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周星期日,我们几个同学一起愉快地游览了久负盛名的小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虽然天气溽热,大家却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每一个景点 B . 碰巧,遇上阴雨天,给大家增添了一番在雨中游览的情趣
第 1 页 共 8 页
C . 尽管雨未停过,大家还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个大概
D . 碰巧,下了一场雨,虽是别有一番情味,但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 5. (2分) (2019八下·南山期末)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演讲的气势。
B .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体现了南山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从春秋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D . 《小石潭记》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遭受贬谪后所写成的游记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
6. (4分) (2019·陕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 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 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
7. (18分) (2019·临海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
第 2 页 共 8 页
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赵王让李牧________ ②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________ ③固称疾________
④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________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失 亡 多 边 不 得 田 畜 复 请 李 牧。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②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4) 李牧作为“赵之北边良将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 (2019·泰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第 3 页 共 8 页
(2) 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 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但愿人长久,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6) 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7)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9. (25分) (2019九下·黑龙江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芦苇 吴培金
①每当清晨在古黄河边跑步的时候,总能看见数只水鸟在河面上游荡。它们真的是无家可归,因为河边几乎没有芦苇,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过夜的。于是,我想起来家乡广阔的芦苇荡,那里可是水鸟的天堂啊。
②我的家乡在大运河畔,那里的滩涂广阔,芦苇也就一茬一茬地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苇根;芦花谢了,芦苇枯了,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③春天,芦苇从地底下钻出的嫩芽,饱受几场春雨之后,迅速地拔节,舒展叶子,那大片大片的滩涂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这时候,鸟儿也忙着在芦苇丛里做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孩子们行走在嫩绿的芦苇丛里,摘来许多芦叶裹“喇叭”。先是用一片小的芦叶卷成发声的“哨子”,然后一片接一片地裹成“喇叭”状,看谁裹的“喇叭”长,吹得响。你听,有的粗浊,有的清脆,有的细长,有的宏亮。一时间,芦苇“喇叭”声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和着悦耳的鸟鸣声,好一场乡野音乐会啊。
④夏天,芦苇长得最快,有的芦苇长到两三米高,芦苇叶子有一尺来长,似一柄长剑。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个季节,是家乡的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他们看到地里的麦子被南风吹得金黄,他们闻到了麦子成熟的气息,立即拿起早已磨快的镰刀,走进麦地,开镰收割,那真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抢收麦子的景象非常壮观。三五天之后,大片田里几乎全露出了白花花的麦茬,与芦苇荡的一片葱绿形成鲜明对比。此刻,麦场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农民们翻场、扬场,各管一行,忙着累着快乐着。很快家乡人听了到布谷鸟的叫声,就忙着犁田插秧。于是,一片片水田里,倒映出村姑农妇们弯腰插秧的身影。水田里女人的嬉闹声,夹杂着汉子粗壮的叫喊
第 4 页 共 8 页
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从芦苇丛中飞出,又引起了芦苇丛里的一串串响亮的鸟叫声。
⑤芦苇成熟的时候,芦花开始在秋风中怒放,那真是芦花似海。这时的芦苇显得苍老了,叶子不再翠绿,杆子粗壮结实。它们是在等待人们收割吗?收割芦苇是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割起两三米高的芦苇不仅耗费体力,有时还要趟到没膝深的冷水里去割。家乡人不怕受累,挥动镰刀砍倒大片大片的芦苇;家乡人不怕吃苦,趟进冷水中收割芦苇,芦苇根扎破双手、脚板也不吭一声。孩子们也快乐地加入到收割芦苇的队伍中,他们找鸟窝,拾鸟蛋,抓水鸟,像野鸡、黄莺、芦喳子,放在芦苇编成的鸟笼里,唧唧喳喳的乱蹦乱叫。孩子们把这些鸟儿当作宝贝一样宠着、养着。晚上,生产队里留割芦苇的人会餐,各家的小孩子也可以跟着大人沾沾光,比如吃上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猪肉炖粉丝。
⑥割倒的芦苇被捆成捆子,码成垛子,一垛一垛的芦苇,将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大量的芦苇被送到造纸厂作造纸的原料,家乡人还用芦苇作房顶上的屋笆,就是用芦苇扎成的芦笆子,上面盖上麦草或红瓦。手艺人还用芦苇编席子等生活用品。他们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用碾子压平,然后那双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用芦苇篾条编织成光洁溜滑的芦苇席。那时家家户户睡觉都用芦苇席子的,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前些年,家乡招商引资办起了芦苇编织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心灵手巧的家乡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据说销路很好,效益不错。
⑦冬天里,家乡的河边滩涂是一片肃杀景象。地上,那层层的枯黄的芦苇叶子,经受了风吹霜打、雨雪冰冻,它们化作了泥土,为地下的芦笋根提供养料,来年春天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将破土而出。
⑧啊,这生生不息、质朴顽强的芦苇,多像家乡的勤劳善良、坚韧乐观的农民。
⑨近年来,家乡人开垦滩涂种粮食,把水塘河湾改造成鱼塘子养鱼,大片的芦苇地消失了,那芦花似海的景象不多见了。但家乡的芦苇还是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遥远的记忆。我多想回家,看一看大运河畔秀美宁静的水乡风光,闻一闻家乡芦苇的清香气息,听一听芦苇丛里的啾啾鸟鸣,欣赏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的壮景。
(1) 快速阅览文章,根据内容填空。 ①春天,芦苇迅速拔节,________。
②夏天,________,人们在芦苇的陪伴下幸福劳作。 ③秋天,________,芦苇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冬天,芦叶渐渐枯黄,________。
第 5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