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8 固定资产基本业务流程图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和管控措施 1.取得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增加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并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和获利能力,属于企业的投资项目,因此,必须在增加固定资产之前进行科学的决策,建立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建造通常规模大、耗资多,首先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开展可行性研究,提出项目方案,报经批准后确定工程立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投资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等相关内控应用指引规范。
2.固定资产验收
固定资产涉及外购、自行建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投资者投入等方式。生产设备、运输工具、房屋建筑物、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固定资产有不同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同一类固定资产也会因其标准化程度、技术难度等的不同而对验收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通常来说,办公家具、电脑、打印机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固定资产验收过程较为简化,对一些复杂的大型生产设备,尤其是定制的高科技精密仪器以及建筑物竣工验收等,需要一套规范、严密的验收制度。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新增固定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符要求、进而影响资产运行效果。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购入或建成交付的固定资产均必须经过认真验收,保证新增固定资产符合规定的质量标
准、计划的使用要求和采购或建造合同的其他有关内容,对大型固定资产需组织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联合验收,必要时进行决算审计。
第一,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书面验收报告。外购固定资产的验收程序与外购存货的验收程序基本一致,但通常在技术要求上更高。
第二,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建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联合验收,编制书面验收报告,经验收合格的,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单,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企业工程项目的管控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规范。
第三,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经验收合格后即可交付有关部门投入使用;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收到固定资产经初步验收后进行安装调试,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第二次验收,合格的才可交付使用。
第四,未通过验收的不合格资产,不得接收,必须按照合同等有关规定办理退换货或其他弥补措施。
第五,对于具有权属证明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必须有合法的权属证书。对于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权属关系的手续及相关证明材料。固定资产权属证书或证明材料等,需妥善保管,并设立登记簿记录备查。 3.固定资产登记造册
企业取得每项固定资产后均需要进行详细登记,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便于固定资产的统计、检查和后续管理。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所在地点、
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损耗等内容,有利于企业了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全貌。第二,在固定资产目录的基础上,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卡片应在资产编号上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关系,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第三,固定资产目录和卡片均应定期或不定期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4.固定资产投保
固定资产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资产因人为事故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关资产必须投保某些险种,比如机动车必须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对于国家没有强制规定投保的固定资产,是否办理保险、办理何险种取决于企业对资产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管控模式。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通盘考虑企业固定资产状况,根据其性质和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的投保范围和投保政策。第二,严格执行既定的固定资产投保范围和政策,投保金额与投保项目力求适当。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应对固定资产损失风险。第三,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第四,已投保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及时调查原因及受损金额,向保险公司办理相关的索赔手续。 5.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固定资产操作运行是固定资产业务最主要的活动环节,在此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价值转化为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平稳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离不开资产日常维护和员工培训等控制措施。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不到位,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或资源浪费,甚至发生生产事故,生产停顿。 主要管控措施:
第一,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维护和安全防范制度,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并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固定资产修理需分类管理:(1)固定资产的简单维护,可以由操作人员或内部技术人员完成;(2)尚在保修期内的固定资产,一旦发生故障,应及时联系厂商维修或退换货;(3)对于固定资产大修理,须由内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必要时聘请外部技术人员或专业机构完成。固定资产大修理结束后,经验收合格的才能投入运行。
第三,企业生产线等关键设备的运作效率与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操作人员上 岗前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特殊设备实行岗位许可制度,需持证上岗,必须对资产运转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6.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技术落后的即期设备造不出先进的产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技术落后,会直接削弱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以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证生产的安全环保。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评估,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技改方案,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并且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第二,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技改投入,淘汰落后设备,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切实做到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
第三,固定资产更新有部分更新与整体更新两种情形,部分更新的目的通常包括局部技术改造、更换高性能部件、增加新功能等方面,需权衡更新活动的成本与效益综合决策;整体更新主要指对陈旧设备的淘汰与全面升级,更侧重于资产技术的先进性,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
第四,管理部门需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7.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国定资产清查盘点的目的是保证固定资产帐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固定资产与存货同为实物资产,但与存货相比,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较大,存放的地点较为分散,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都使得两者的清查盘点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全面清查,对于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
第一,财务部门需组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清查,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在清查作业实施之前编制清查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行相关的清查作业。
第二,在清查结束后,清查人员需要编制清查报告,管理部门需就清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真实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