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感染控制策略
舒泽忠1,张 峡2,郝 勇2
【摘 要】摘 要: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感染后翻修时再次感染的控制策略。方法 对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细菌培养,Ⅰ期清创时取出假体及骨水泥,彻底切除关节囊瘢痕组织、坏死组织及明显充血水肿组织,与此同时取脓液或明显炎性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在Ⅱ期翻修前分离出致病菌,使用敏感抗生素,确认感染被控制后进行Ⅱ期翻修。Ⅱ期翻修时置入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占位器4~6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13例患者中经术前穿刺和术中脓液或组织细菌培养有10例患者发现致病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被控制后Ⅱ期置入人工关节。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关节感染复发,假体无明显松动或下沉,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6±6.4增加到术后随访时的87.3±12.5(P<0.0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的关键环节是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0(039)017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人工髋关节;感染;翻修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有少数学者主张进行Ⅰ期翻修,但大多数学者赞成首先取出人工假体时彻底清创,待感染治愈后再Ⅱ期置入人工髋关节假体,称之为Ⅱ期翻修术[1]。Ⅱ期翻修的关键环节是彻底清创并在两次手术的各个环节合理使用抗生素。本文在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13例人工髋关节感染后成功进行Ⅱ期翻修的经验,总结
人工髋关节感染进行Ⅱ期翻修过程中感染控制策略,以期为同类病例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 1月至 2008年10月共收治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7~72岁,平均62.7岁。本次翻修距初次关节置换术的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术后8年,其中大于3年者有4例,术后小于1年者2例,1年至3年者7例,平均 30个月。初次置换使用全生物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使用生物型臼及骨水泥柄者3例。合并糖尿病4例,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硬化1例。4例髋合并窦道形成。所有病例在感染症状出现后都有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病史。
1.2 治疗方法 术前停用抗生素2周,分别取窦道渗出物、关节穿刺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术中取深部组织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每例患者术中取组织3~5块,平均每例患者3.27块)。手术首先彻底去除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坏死骨组织和内固定物,包括关节假体、骨水泥、骨水泥栓塞、中置定位器等,取假体周围异常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残余空腔植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万古霉素与骨水泥的质量比按最高比例1:10配比),术后伤口负压引流3~7 d。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术前或术后未能分离出致病菌者根据经验常规使用万古霉素。Ⅰ期手术完成后,静脉使用抗生素3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3至6周。期间根据药敏结果随时进行调整。体温正常、伤口愈合、C反应蛋白正常、局部穿刺液细菌培养阴性后,根据全身情况行Ⅱ期手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前行关节腔穿刺分离出致病菌并进行相应药敏试验5例,术中取关节腔内分泌物或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出致病菌9例,5例关节腔穿刺分离出致病菌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采用两种方法都分离出致病菌,2例已形成窦道患者术前关节腔穿刺和术中取关节腔内分泌物或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均未分离出致病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 RSA)6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1例,耐甲氧西林产色葡萄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药敏试验提示,所有葡萄球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有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利福平敏感7例,庆大霉素敏感3例。大肠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和利福平敏感。
本组12例患者Ⅰ期清创后8~12周进行Ⅱ期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患者在清创术后8周行Ⅱ期翻修置入假体时发现髋臼内有脓性组织,再次置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临时假体6周后置入人工关节。13例患者中有12例使用全生物型假体,1例合并肝硬化患者使用含抗生素全骨水泥假体,术后伤口均愈合。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关节感染复发或再感染,假体无明显松动或下沉,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6±6.4增加到术后随访时的87.3±12.5(P<0.01)。
3 讨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时,首要环节是确定致病菌而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由于穿刺前使用抗生素会大大降低分离致病菌的阳性率[2],因此一旦高度怀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就应停止使用抗生素2周以上,在X线透视引导下进行关节腔穿刺,抽取可能含有致病菌的关节液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应选择多点穿刺,尽可能多的对不同穿刺点的穿刺液进行分别培养,如果超过半数标本培养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