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一、课标分析 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B.让学生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C.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结构的相关知识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为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课标强调,首先,本课时的重点应该放在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上,而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的基本知识上。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详略得当,灵活处理知识点;其次,“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形成学生看待影响时辩证的思维观点。同时由于影响广泛,课标建议教师以举例的方式来说明。对于“影响”的掌握程度,课标的行为动词用了“说明”一词,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本条“课标”特别强调“运用资料”,特别是在分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包括例子、图表等,如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等。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归纳总结规律,进而形成牢固知识框架,逻辑清晰地解释原因。 二、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节,是第一节“‘谈天’是为了‘说地’”的具体体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际上是从宇宙环境向地球及其自然环境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知识,可为本节课做准备;但关于太阳辐射的来源与传递形式、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这些铺垫知识的学习尚未接触,需要将它们渗透到新课中。 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剖析原因;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讨论完善知识框架,同时培养其协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2.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和传递形式、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3.理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4.掌握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初步掌握通过地理图表来解释说明地理现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阅读的形式学习铺垫知识,如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和传递形式。 2.通过利用图片展示解释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具体影响,再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 4.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活动题:分析太阳黑子的运动周期、总结太阳黑子数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另一方面,对影响机制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掌握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区别理解太阳活动的类型 2、通过图表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总结黑子活动的变化规律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视频是著名的国产科幻片,其内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带着问题观看可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出新课内容。 太阳的演化过程是20世纪后半叶天文学的最大成就之一,这一部分作为课外天文知识,在此仅摘取一部分作为铺垫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 导入:《流浪地球》播放视频:《流浪地球(片段)》 带着问题看视频 这个片段给同学们展示了当太阳从壮年期过渡到中年时期的不稳定状态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正处于壮年期的太阳,对地球又有哪些影响呢? 给出问题: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太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说明:在这部科幻片中,电影的时间设定是在太阳壮年期的最后三百年时间(迄今为止,它已经停留约50亿年,未来还会停留50亿年,进而进入下一个阶段——中年期(红巨星阶段),电影的设定时间是太阳在壮年期(共约100亿年)的最后三百年。) 了解太阳在衰老的时期(状态不稳定的时期)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和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阅读归纳:太阳和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阅读课本P8,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该内容较为浅显,采用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是生活中的地理的体现。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 分析一:我国太阳辐射总量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内蒙古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最丰富,四川盆地最贫乏。 分析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拔、时间、天气(大气)等。 分析三:见教师活动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解释,教师应该立足于概念,利用例子进行明确区分。 太阳的概念、主要成分、表面温度、 所处阶段等 太阳辐射的概念和能量来源 2.通过教师引导互动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3.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引导读图探究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的关系 4.教师通过对题外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则反之 时间:春秋分时,赤道最多;夏至日北极点最多;冬至日南极点最多。 地形: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则反之 天气: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阴天则反之 大气透明度好,反射少,太阳辐射强;透明度低则反之 5.教师通过对热量和光照的概念进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
行剖析,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和关系。(补充知识) 学生认真区分,并做好笔记,确保能达到解释说明两者区别的程度 第二部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掌握太阳的大气结构以及太阳活动概况 过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两 该内容较为浅显,采用让学生自行阅读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铺垫知识。 通过课后题目的引导和小组讨论,方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得出结论: 1970-2015年的太阳黑子数和18世纪以来的太阳黑子数的基本规律一致;太阳黑子数呈波动变化,消长周期约为11年。 个,一个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另一个就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本P10的内容,找出太阳大气由里到表的排列顺序以及基本概念;通过幻灯片图像的放映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太阳活动的概念以及类型。 其中,太阳黑子作为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有独特的周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P13阅读活动题图表(1970-2015年的太阳黑子数图和18世纪以来的太阳黑子数图),进一步认识黑子的变化周期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小组互动探究:题目为P13 1~3题 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一方面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该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与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风高速带电粒子和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地球气候三个方面的影响。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平时的观察。 学生同时加以思考、形成与日常活日常的联系较为密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其中,要对“磁暴”现象进行解释。 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联系 课堂小结 课堂课后练习。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