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蒙古中学选修一期末综合检测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_时间:_______成绩: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
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2.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c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则故事说明 d 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c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5.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6.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d
①废除明经诸科 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③进士科不考诗赋 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
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d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8.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b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9.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10.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d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B.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1.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 c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结合所学知识,区别德国和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不同点是 d
A.对外侵略扩张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3.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d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尽地力之教”
C.“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
14.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C.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D.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b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1
16.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调节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控制交易时间
1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b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
18.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
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 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19.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25.以下几组历史事件中 符合“开始于同一年代、分处太平洋两岸国家”要求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内战
C.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D.美国南北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2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3分) (3)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2分)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
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
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
20.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
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2.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d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d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改姓氏篇贯 D.三长制 2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
2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
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6分)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4分) (3)结合材料三、四,概括两次改革各有何特征。(2分)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4分)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29.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2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2分)
(3)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2分)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30.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3
博州蒙古中学选修一期末综合检测(答题卡)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选择题(50分)
题号 1—5 6—10 11—15 16—20 20—25 答案
非选择题(50分) 26.题(10分) (1) (2)
(3) (4)
27.题(10分)(1) (2)
28.题 (10分)(1) (2) (3)
(2)题(10分)
(1)
4
(2)
(3) (4)
(3)题(10分)
26
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2分)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4分) (3)鲜卑人该穿汉族服装。(2分)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4分) 难度:B
考查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弊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力要求是对材料(包括图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第一问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二问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三问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第四问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试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
涉及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弊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7
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6分)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2分)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2分) 难度:B
考查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卡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解析:第1问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两人都主张信仰得救。而根据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是因行得救。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提出这一思想主要目的根据所学是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第2问,根据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相同的是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
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的是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
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涉及知识点: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的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卡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 28 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4)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5)难度:B
(6)考查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王安石变法的主要
涉及知识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9.
答案:(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3分)
(2)背景:梭伦改革: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商鞅变法: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列国崛起称雄。(4分)
(3)梭伦:折中(中庸)、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2分)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难度:B
考查点:商鞅变法 解析:
材料一、二分别是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有关内容。第1问根据对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两者共同涉及的问题是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第2问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是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商鞅变法的背景是当时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列国崛起称雄。第3问结合材料三、四,两次改革各自的特征,梭伦:折中(中庸)、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第4问两次改革的影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0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3分)
(2)(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2分)
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3)①角度: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1分) 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1分)
③“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2分)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答出一点即可,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2分)
考查点: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解析:
第1问分析材料一、二、三,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分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变法者主观局限性;整体社会环境。第2问根据所学任选一例说明三则材料第1问中的观点,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第3问分析材料四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根据所学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第4问根据上述内容,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