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设计不合理应该修正
张盛华1,秦任甲2 (1.桂林医学院 数理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4;2.河池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摘 要】摘要:笔者发现虽然血液流变学广泛用于临床已经20几年,但其指标检测报告单的指标设置仍然比较混乱。报告单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为了纠正这种现象而撰写此文。研究指出了哪些是科学合理必须的指标和设置这些指标的两方面依据。论文阐明了全血高剪变率、中剪变率、低剪变率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指标的正确含义,并将若干指标的优劣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笔者为血液流变学首次提出了红细胞变形率、红细胞聚集率这两个新概念。研究揭示报告单指标设置不合理性归纳为三个方面:指标太多,指标重复,指标无意义。产生这些不合理性的缘由是:检测仪器厂商炫耀其仪器功能齐全,利于销售;设计者和检验人员血液流变学知识浅薄,指标良莠不分。但愿此文能引起人们重视,共同促进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设置和检测规范化。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9)001 【总页数】3
【关键词】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单;不合理指标
前言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已经二十几年了,指标检测报告单设计不合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对于正确判断受检者的血液黏滞状态和辅助诊断相关疾病有害无益,应该纠正。撰写本文目的有二:其一,尽量揭示当前报告单存在的不合理性及其产生的缘由,阐明合理性所在;其二,抛砖引玉,望业内人士共同研讨,尽
快形成基本一致比较合理的检测报告单,有助于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科学合理深入发展。
1 指标设置与依据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检测的目的是获取能正确反映受检者各主要血液流变性质的指标值,借以诊断受检者的血液黏滞状态——或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及其程度,进而辅助诊断疾病或判断疗效。所谓人体各主要血液流变性指标,当前一般指全血高、中、低剪变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聚集性、变形性这些基本指标,还有辅以纤维蛋白原含量这一分子流变学指标。研究表明,一般情况白细胞、血小板对血液流变性影响不大,当前未将其流变性质作为主要指标测量。纵观横察可见现行绝大多数检测报告单都包括了这些指标。
设置这些指标的依据有二:其一,依据揭示人体主要血液流变性质的需要和可能而设置指标。所形成的指标体系是人们自始至今主要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其二,依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血液流变学专家组发表的《关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指标意见》和国内多次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规范化会议文件[1]236的指导而设置和调整指标。
由上面讨论可知,设置上述指标体系是有文件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合理的。
2 指标的科学含义
2.1 全血高中低剪黏度
全血是非牛顿流体。它的黏度由血浆、红细胞压积、聚集性和变形性决定,表现为其黏度与流场的剪变率有关。低剪,即剪变率在10 s-1以下[2]49,全血的非牛顿性主要由红细胞的聚集性引起。剪变率越低,红细胞聚集程度越高,
强度越大。检测时逐次增大剪变率,亦即作用于红细胞表面的剪切力逐次增大,红细胞解聚程度逐次增大,血样流动性增大,所测得全血黏度逐次降低。一般认为剪变率达到10 s-1红细胞基本解聚。显然在低剪变率下,测得的全血黏度及变化规律主要体现红细胞的聚集性。通常之所以强调选择1 s-1测全血黏度作为低剪变率黏度是因为在1s-1附近全血黏度下降率最大,即剪变率每增加1 s-1,全血黏度平均下降最大。这表明对1 s-1附近的剪变率红细胞解聚最敏感。1 s-1的剪变率也是当前合格旋转黏度计[2]131稳定测量所能达到的最低剪变率值。显然患者红细胞聚集性比正常血样高的其全血低剪黏度会比正常参考值高。
中剪,即剪变率在10 s-1到50 s-1范围内,全血的非牛顿性主要由红细胞的变形性引起。在此范围内剪变率增加,虽然还会有一些聚集体解聚,但主要使作用于红细胞两侧面的剪切力增大而使其变形程度增大,取向程度增强,易于流动,全血黏度降低。显然在中剪范围测得的全血黏度及其变化规律主要体现红细胞的变形性。由实测数据分析可知剪变率在30 s-1附近全血黏度下降率最大。这表明对此剪变率红细胞变形最敏感。因此通常选取30 s-1测全血黏度作为全血中剪黏度是合理的。显然红细胞变形性差,即刚性强的血样中剪黏度要比正常参考值大。
高剪,临床一般指50 s-1到200 s-1范围。一般认为剪变率大于50 s-1以后,加大剪变率红细胞仍有变形,但其变形率已大为降低。变形率是指剪变率每增加1 s-1,红细胞的平均伸长量。在此范围内可以近似认为随剪变率增大,全血黏度恒定于某值。可以把此时的血液看做牛顿流体。通常选取200 s-1测全血黏度作为全血高剪黏度,是全血的最低黏度。此值取决于血浆的组成及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