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概述
一、何谓方法
与“方法论”相联系的“方法”不是指经验生活中做事的办法,而是以认识的方式通达真理的道路。认识,无论是作为经验认识、知识体系还是信仰,都以揭示真理为目标。这里说的“真理”是指“确然性”,即“根本存在根据”。获得确然性,就是揭示和确定认识对象的根本存在根据。
真理是通过某种方法即经由某种道路被揭示的。人通过认识首先能确定的是自己的意识。意识固然具有内在性,即自身确定性,但意识并非仅是一种空洞的内在性,意识与世界的“共谋”使意识总能通过经验的方式获得意识自身无法产生的材料。意识的本性在于它总是试图走向“内在超越”,即从有限的材料中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认识。真正的超越,是意识从自身出发把握真理。走向超越的意识所经过的道路即是意识所使用的方法。经过这条道路,意识获得了从既成性的角度来看并不直接包含在纯粹意识自身的内容。
意识加工和激活材料,从而获得各种意识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意识所获得的关于经验之物的理解是科学,对于先验之物的理解是哲学,对于超验之物的理解是宗教。无论科学、哲学还是宗教,在其体系之下,皆隐含着一个建构自身的道路(或方法)。道路本身就是体系的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把握现实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以通达和把握现实为根本任务。“现实”当然与“生活经验”有关,但并不等同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流变的和偶然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对象的“现实”,则是指生活经验中的确然性基础,即使得生活经验成为生活经验的本质根据;生活经验是通过感知等方式获得的,而现实则是通过反思获得的;生活经验可以直接获得,现实则并非伸手可得的现成之物,而是必须深入经验内部、经由特定的方法或道路方可通达与把握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开启的是大视野,探讨的是时代的根本问题。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等同于日常办事的指南,而应将之视为从根本上理解当代人类生活的道路。
以通达和把握现实为基本目标和任务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既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通过经典作家充满艰辛的理
论道路构建起来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又是不断走上新的构建道路的开放理论框架。
另外,以通达和把握现实为基本目标和任务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独立于其理论之外的抽象的、形式化的“马克思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过程本身。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是经典作家留下的进入社会现实的道路与线索。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视域
马克思主义所试图通达与把握的是当代人类生活的现实。抽象地说,现实当然可以分为“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等,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抽象讨论是没有意义的。自然与人类社会具有统一性,不能将二者机械地区分开。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类生活。但人类生活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所能通达和把握的,是当代的人类生活即我们能切己地直接确认的人类生活,而非抽象的人类生活。
当代人类生活的本质构建过程,就是现实历史运动。人类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各种新现象层出不穷。对于这些内容和现象进行总结固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要区分两种总结:一种是以归纳方法为基础所作的实证主义化的总结,另一种是以哲学方法所作的本质性的意义揭示。庸常智慧就足以完成前一种总结。但要完成后一种总结,就不能满足于庸常智慧,而需要借助深刻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样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类生活的把握和理解是着眼于其真理性的,也就是说,是着眼于其本质根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当代人类生活的本质根据并不是由一些静态原则组成的,而是由现实历史运动构建而成的。现实历史运动构成当代人类生活的本质性结构。这样,“现实”就应被理解为动态的“现实历史运动”。
现实历史运动并非简单地指一定时期所有个人活动的总和,而是与构成人类生活之本质性结构有关的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最为关注之事,即在于如何把握和理解这种总体性活动。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总问题,因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基本视野。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立场
只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深入现实历史运动之中。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要义在于去除先入之见
(尤其是认识和知识的意识特征所带来的先入之见),直面事情本身。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了这一点,因此它拒绝从意识出发来理解生活,而要求从生活出发来理解意识。
但历史唯物主义并未止步于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传统的唯物主义只是通过拒绝意识的第一性的方式来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实际上归根到底仍然是抽象地而没有具体地理解现实之为现实,从而最终仍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并与自己的原则相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将唯物主义原则彻底化了,其关键点在于它以唯物主义的方式理解了历史。历史往往被理解为经验时间中一切事件的总和,这种理解带来的困难在于,我们得到的基本上是一个无所不包,但又什么都没有说的概念。也正是在此理解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基本上被认为是不可被认识的。但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历史”具有了新的内涵,即:由人类的活动所开启的、真理得以显现的空间。也就是说,历史不再是作为事件之堆砌的沙滩,而是与真理相联系的磁场;历史不再是均质化的,而是以当下人类生活为中心展开自身。这一历史领域不是作为书写对象的所谓“客观历史”,更不是作为书写内容的“主观历史”,而是构成人类生活之真理性的“原初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试图获得历史的永恒规律,而是敞开原初的历史领域,以揭示当代人类生活的内在意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就意味着不带先入之见地理解历史,也就是将原初的历史理解为全部讨论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不是先入为主地把历史理解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是从产生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全部统一性之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历史。这里的“统一性”并非“同一性”,而是指确然性关系之建立。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历史观,原本的“现实历史运动”才有可能向我们呈现。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所谓实践,从内涵的角度来说,就是指朝向现实真理的人类行动。所谓朝向现实真理,就是指参与现实之真理性的构建与显现。实践并不是指人类的所有活动,与现实真理之生成无关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来谈是无意义的。实践也不是仅由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即劳动,人与人在交往中实现的新关系的生成相较于劳动而言是更为根本的实践活动。毋宁说,从外延的角度看,实践就是生产人类生活的社会性行动,其基本维
度是:由“无”到“有”的创造;过程的多维性;结果的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其具体内涵是: 1.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并不是外在于实践领域的抽象方法
马克思主义正是进入实践领域并通过对于实践领域的领会而实现对于现实的把握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方法与对象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自己的头脑中寻找方法,而是在实践中获致方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是由实践提供的
具体的实践活动固然不是总体的现实历史运动本身,但只有按照前者提供的线索,方可达至后者。
3.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是在实践领域中形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虽然离不开经典作家的天才创造,但根本上说是由实践所塑造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将自身理解为实践领域的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方法本身就是实践的一部分。例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直接改变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关键环节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
物质生产方式往往被理解成在社会生活中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指生产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概念强调的是跟人的身体和生活所需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生存条件”当然包括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所谓物质的社会生活条件,就是指人的身体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对象。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存条件指的并不仅限于此,甚至主要指的不是这种“物质对象”,而是主要指这种物质对象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一个既不属于主体(人)、又不属于客体(自然界)的一个新领域: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一个经过意识形态批判所展现的原初领域。所谓原初领域是指这个领域不能够再被还原,并且这个领域由自身的构建方式所生成。“物质生产方式”是这一原初领域呈现自身的“方式”,也就是这一领域构成自身的方式。因此,“物质生产方式”并不指称某个静态对象,它本身也不具有现成的外延,而是一个实践性的概念。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步骤的物质生产方式分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直接成果就是揭示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存在性所植根于其中的、作为原初经验领域的“社会生存条件”。“社会生存条件”是意识形态的发生学基础。对于以通达现实、获致真理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接下去的任务便是对这一领域的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的探讨方式并不是直接分析这一领域的性质、要素、构成等,因为这些分析不可避免地都要以某种原则为前提,而经过了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对于这一原初经验领域的考察,就不能再采用任何现成的社会观念作为原则,而必须采用这一领域本身所要求的考察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是从这一领域的生成性开始的。社会生存条件的生成并非一个自然转化过程,即并非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自然界并不内在地或现成地包含“社会生存条件”,后者是创造的产物。创造当然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但自然只是这一创造过程中的质料性因素,直接激活自然使之被创造为社会生存条件的构成性要素、从而使现实生活有可能被生产出来的,是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人的身体不是生理的身体,也不是承载意识的身体,它不仅作为激发性力量而存在,它还规定着整个生产活动的界限。甚至这个界限本身也是在身体的参与下被构建而成的。这个动态的界限所确定的,正是物质生产领域。这样,身体参与构建的物质生产领域就成为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获得和切实把握的环节。
物质生产领域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化的领域,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领域,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是通过把握其生成方式而实现的。这种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方式就是“物质生产方式”。这里的“方式”不是指现成的“模式”或“形式”,而是指“如何可能”的“过程”。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目标是实现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生成之方式的描述。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体现。
物质生产方式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立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当代人类现实的总的理解,就是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而得到的。
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
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社会现实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现实分析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