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成绩: 指导教师:
专业: 班别: 实验时间: 实验人: 学号: 同组实验人: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干涉花样的形成原理 2、学会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方法。观察等倾干涉条纹,测量待测光波波长 实验仪器和用具: 钠光灯,毛玻璃屏,迈克尔逊干涉仪 【实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原理图如图35-1所示,在图中:S为光源,G1为半镀银板(使照在上面的光线既能反射又能透射,而这两部分光的强度又大致相等),G2为补偿板,材料与厚度均与G1板相同,且与G1板平行。M1、M2为平面反射镜。 光源S发出的He-Ne激光经会聚透镜L扩束后,射向G1板。在半镀银面上分成两束光:光束(1)受半镀银面反射折向M1镜,光束(2)透过半镀银面射向M2镜。二束光仍按原路反回射向观察者E(或接收屏)相遇发生干涉。 G2板的作用是使(1)、(2)两光束都经过玻璃三次,其光程差就纯粹是因为M1、M2镜与G1板的距离不同而引起。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光束在相干之前分别走了很长的路程,为清楚起见,光路可简化为如图2 所示,观察者自E处向G1板看去,直接看到E 图 1 迈克尔孙干涉仪原理图 激光器M1活动镜 M1M 2 M LG1 (1分束板 G1补偿板 SG2S?2?观察屏?2?M2M2E 图2 迈克尔孙干涉仪简化光路图 M2镜在G1板的反射像,此虚像以M 2表示。对于观察者来说,M1、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之间的空气层所引起的干涉等效。因此在考虑干涉时,M 1、M 2镜之间的空气层就成为仪器的主要部分。本仪器设计的优点也就在于M 2不是实物,因而可以任意改变M1、M2之间的距离——可以使M 2在M 1镜的前面或后面,也可以使它们完全重叠或相交。 1. 等倾干涉 当M 1、M 2完全平行时,将获得等倾干涉,其干涉条纹的形状决定于来自光源平面上的入射角i(如图35-3所示),在垂直于观察方向的光源平面S上,自以O点为中心的圆周上各点发出的光以相同的倾角ik,入射到M 1、M 2之间的空气层,所以它的干涉图样是同心圆环,其位置取决于光程差L。 从图3 看出: ?L?2ecosik (1) 当 2ecosik= k(k=1,2,3,…) 时看到一组亮圆纹。相邻两条纹的角距离为: ?ik?ik?1?ik???2eik (2) 当眼盯着第K级亮圆纹不放,改变M1与M2的位置,使其间隔e增大,但要保持2ecosik=K不变,则必须以减小cosik来达到,因此ik必须增大——这就意味着干涉条纹从中心向外“冒出”。反之当e减小,则cosik必然增大,这就意味着ik减小,所以相当于干涉圆环一个一个地向中心“缩进”。在圆环中心ik= 0,cosik=1,故 2e = k 则 e??2k (3) 可见,当M1与M2之间的距离e增大(或减小)一圈。如果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上测出M2?时,则干涉条纹就从中心“冒出”(或向中心“缩进”)2始末两态的位置,即可求出 M2走过距离?e,同时数出在这期间干涉条纹变化(冒出或缩进)的圈数?N,则可以计算出此时光波的波长: ??2?e (4) ?N 【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等倾干涉及激光波长的测定 1.将迈克尔逊干涉仪调整为待测状态。 a 调节移动镜和参考镜后面的三个调节螺丝,将屏上观察到的两排亮点一一对应重合(其中各有一个最亮点要重合),使屏上能观察到等倾干涉条纹。 b 调节粗动手轮和参考镜下的两个微调螺丝,使干涉条纹疏密适中,并处于屏的中央位置,并且使移动镜、分光板、补偿板的几何中心和等倾干涉条纹的中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 c 干涉仪调节零点;避免空程 2.定量测量激光波长 旋动微动手轮,每m=50个条纹变化(“陷入”或“冒出”)采集(读取)一次数据,记录数据于表中。(注意标尺和测微鼓轮读数匹配)。 3.用逐差法数据处理,求出平均值及标准差。得出实验结果。 【数据记录及处理】 1.测量激光波长 单位:mm d1 d2 d3 d4 d5 d6 数值(绝对值)如下表: 单位:mm ?d1 ?d2 ?d3 ?d4 ?d5 ?d6 将数据表中的数据分成2组,采用逐差法进行处理,表中数据相对应的干涉条纹变化数N=50。 ?d1= ?d2= ?d3= ?d= ?? 2?d=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