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6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座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打靶 芭蕉 奇葩异草 反弹琵琶 B. 荟萃 市侩 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C. 对峙 侍奉 诗情画意 有恃无恐 D. 砥砺 勉励 晴天霹雳 老骥伏枥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具增 B. 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C. 求实 实事求是 事故 人情世故 D. 劣马 悬崖勒马 委屈 委曲求全
3.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鸣是件好事,但不能将争鸣变成人身攻击。”一位网友继续说,“互联网是一个言论高度自由的空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B.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目前年龄在17至26岁之间的年轻一代,被称为“80后”,总数有2亿多人。
C.他这个人做事严肃认真,对同事热情诚恳,生活节俭朴素,等等……不愧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D.骗子的悲哀不仅在于不被别人信任,还在于他难以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 4. 在下列横线初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昨天召开的2007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___,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就业人数将___增长。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很___,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去年净增82万人,做好就业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A. 透露 连续 严重 B.透露 持续 严峻
C.披露 持续 严峻 D.披露 连续 严重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上遇到各种问题,我们一定要即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B. 目前,中学生文章中的错别字俯拾即是,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C. 此前多次获金像奖提名而从未获奖的香港影星刘青云,终于在本届金像奖中圆梦。 D. 基础知识的学习最需要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不下苦工夫,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新闻媒体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增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B. 剧场气氛非常热烈,演员与观众息息相通,台上台下相互呼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C.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新月异,如果不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就会随之被淘汰出局。 D. 我们深深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以读这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7.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随风荡起绿色的海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教室里是如此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D.“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礼貌用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 大家用“优秀”二字来表扬我,实在过奖了。
B. 这次能和您一同共事,荣幸之至,今后还望您多多赐教。 C. 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D. 你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二、 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1题。 “利己”与“利他” 陈礼德
①你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一元钱一斤的蔬菜,你肯定会挑那些品质较好的。这虽是一种“利己”行为,却是合理合法的,没有人会指责你。如果你专挑那些黄叶、烂叶,把品质好的留给别人,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一种“利他”行为,反而会认为你精神有问题。 ②当你用自己的正当收入去资助贫困学生、帮助特困户时,这是一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应该倡导。当别人因为能力或体力受到局限,完不成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时,而你有能力、有体力、又有时间,主动帮助别人完成了那件必须完成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合理合法,我们也应该倡导。当别人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某件事情时,却因为偷懒,不愿完成,你去帮助他完成,这虽然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虽不违法,却不合理。
③“利己”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既然“利己”是天性,我们就不能抹杀,只有承认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什么时候否定了“利己”动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什么时候就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既要物质文明,更要精
神文明,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承认“利己”的动机,更要倡导“利他”的行为,只有“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才能形成一个进步的社会。 ⑤为什么要倡导“利他”行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大千世界,往往风云多变,有些意外的变故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大的方面说,一旦出现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这个时候,一切个人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的行为,一切个人的利益都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责”,就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效力的社会责任。否则,国家灭亡了,你也自然“灭亡”了,企业垮了,整体的利益没有了,你自己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叫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牵动千家万户,多少人为之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甚至有的人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新风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
⑥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也许你一时一事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并不等于你一生一世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在特殊情况下,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需要你的帮助。这种互利互惠的现象,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如果没有“利他”行为,也就没有善和正义,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再说,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个人作坊式的生产已被淘汰,随之出现的多是机械化、集团化生产,在生产流水线上,我们每个人只能完成某一个工序或某一个环节,需要协作精神,你一个工序慢了,就会影响整体进度,你一个工序太快了,则浪费了人力资源。尤其是质量问题,可能由于你一个环节质量不过关,影响整个商品的质量,在这种状态下,“利他”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⑦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去引导“利己”动机,如何去发挥“利他”效果,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9.下列对文章结构和内容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自然段,举例说明有些“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合理合法的,有些“利他”行为则未必合理。
B.第三自然段,主要论述了“利己”行为的积极作用。 C.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强调了倡导“利他”行为的必要性。
D.第七自然段,呼应开头,指出“利己”和“利他”行为是否合理合法,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己”动机源与天性,承认人的天性,就要承认人的合理合法的“利己”行为。 B.“利己”动机的合理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是合乎人请常里的。 C.“利己”动机的合法性,是指“利己”作为人的天性应该到得社会的承认。 D.承认“利己”动机合理合法,就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是指“利他”就必须牺牲“利己”。 B.“一荣具容”、“一损俱损”,是指只要“利他”就能“利己”。 C.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倡导“利他”有利于“利己”。
D.在现代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中,只需满足“利他”需求,无须考虑 “利己 ”需要。
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14题。 山管 余靖
野管箫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凭轩对竹扉”的“竹扉”,是指竹楼。
B.“禽带夕阳归”,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禽类纷纷归巢。 C.“畲田得雨肥”,写畲田因为得到雨水的滋润而更加肥沃。 D.末句中的“残菊”,再次点明诗歌所描写的时间。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萧条”二字,奠定了全诗孤寂、惆怅的感情基调。 B.“树藏秋色老”,通过老树写出了秋色的浓郁。
C.诗中的“树”、“禽”、“远岫”、“畲田“,都是诗人凭轩看到的景象。 D.诗歌描写了诗人在傍晚时分劳动归来的落寞心境。 14.下列与《山馆》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B.诗歌的韵脚是“扉”、“归”、“肥”、“飞”。 C.诗歌的每一联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D.末联中的“渊明”,指晋代诗人陶渊明,其代表作是《琵琶行》。 四、本大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一日,新安贾①合两部②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③,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日李伶,东肆则马伶。做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④,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葡匐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⑤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言语,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节选自明代侯方域《马伶传》) 注释:①新安:即徽州府。贾,商人。②两部:指金陵(今南京)梨园部的两个戏班,即文中的“兴化部”、“华林部”。③妖姬静女:美艳的妇人、未出嫁的淑女。④论河套:指争论是否应该收复河套的那场戏。⑤俦:同类。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已易衣遁矣 易,更换 B.今日幸为开宴 幸,希望 C.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责怪 D.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 为,扮演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列兴化于东肆 B.坐客乃西顾而叹 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 久乃得之
C. 求为其门卒三年 D.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察其举止 或移坐更进之
17.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是 (3分) A.子,天下之善技也 B.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C.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D.此吾之所为师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前的大会,观众更喜欢华林部的演出,主要是因为李伶的演技比马伶高。 B.马伶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特地京城拜访了顾秉谦,并成了顾秉谦的学生。 C.马伶经过近三年的磨砺体验,最后在演出中转败为胜,重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D.马伶从顾秉谦身上找到了严嵩的特征,说明了顾秉谦也是严嵩一类的人。 19.把文中划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本大题1小题,6分。 20.默写(任选三题)。(6分)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诗经·关雎》) (2)人生生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3)子孙视之不甚惜, , 。(苏洵《六国论》) (4)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1—24题。 城市的钟声 张风奇
很久很久,我为居住的城市缺乏一种雄浑的钟声而遗憾着。在我的潜意识里钟声就像一们饱经风霜的时光老人,如城市无形的文化载体,时时撞击着现代与古代的回声,并在听觉中渐远渐近,如在梦中既陌生又熟悉。这声音不仅是来自庙寺或者教堂,更多的来自现代都市某个标志性建筑物上高大的钟楼,比如北京的电报大楼上报时的钟声,那种悠扬四射的音符,的确能引人生发无际的遐想。
时光就像一条前不见古船后不见新帆的长河,承载着历史滔滔不绝地向前流淌,两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