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高考考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发展的时期。政治方面: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南北长期对峙,政权并立且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仍保持着密切联系。文化方面:承上启下,成就辉煌,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重点难点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
变化: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食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主要特点:金太阳考案P21 地位及启示:
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在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就快,反之亦然。发展经济的措施要同各地的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发展经济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2.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1)开发的经过:①春秋时期,江南在吴越两国争霸时就开始开发了。②三国时期,江南经济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生产虽有一些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许多地区还在采用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式。③江南正式开发是在东晋南朝时期。④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⑤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主要有:①生产力提高: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②民族关系: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③政策调整: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社会环境: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⑤自然条件: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如水资源、光照、热量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⑥人民劳动:广大人民的辛勤
1
劳动。
3.北魏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在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实行原因:①西晋以来,北方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北魏政府财政收入减少;②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巩固鲜卑族的统治地位。
前提:政府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
主要内容:①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②土地不得买卖。③官吏在任时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丁男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沿革:北魏首先推行,隋唐沿用,并且被日本借鉴、吸取。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度。
评价:①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基本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②由于不允许买卖土地,这对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③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⑤促使少数民族的百姓转化为农耕居民,从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们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金太阳考案P21
5.佛教盛行的原因、表现、危害及影响
(1)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幻想摆脱痛苦。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③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自身统治也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
(2)表现:信仰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3)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②统治者光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③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济过度膨胀,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4)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格局
(1)道教发生重大变化 东汉时在民间兴起的道教,这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东晋郭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广泛传播
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虽然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如范缜、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但佛教盛行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2
(3)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没有改变
从两汉时期起,我国传统宗教就形成了儒学、道教、佛教三教并立的格局。其中儒家思想特别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居于统治思想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道教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某些内容;虽然佛教广泛传播,甚至出现过像梁武帝萧衍那样迷信佛教的帝王,但二者都没有取代儒学的正统地位,统治者在治国上仍是三教并用,儒家思想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南北方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③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都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同:①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②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北方开凿石窟,在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③南北民族融合都得到加强。
四、小小专题: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在农业重心的南移上。
(1)原因: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④江南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⑤南方地区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
(2)过程:①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②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③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④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⑤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⑥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时期 特点 春秋 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 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 南北朝 南北趋向平衡 隋唐 五代十国 南宋 重心完全南移 明清 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重心开重心继续始南移 南移 (3)特征:一是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验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