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求发展了。尤其在小学中,教师在教授数学时,应该把眼光放在生活中。因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是很关键的。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的掌握。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数学 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下面结合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数学课堂教学例题选择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师生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创设一定的探索和思考问题情景,通过生活化的例题的选择,发挥其潜在能力,这如在《连乘、乘加、乘减》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迁移类推能力。
如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笔者选择生活化的例题,进行
讲解:(1)“一个班级要添置一些活动用具,请小明和小红带100元钱去买排球、蓝球、足球。排球每只5元,蓝球每只6元,足球每只8元。如果每种球买5只,还多几元?如果要三种球都买到,且100元正好用完,有几种买法?哪一种方法球买得最多?”(2)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糖。如果只分给第一群,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果只分给第二群,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果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如果将这些糖平均分给这些猴子,每只可得几粒? 二、作业设计生活化
有价值的数学作业应该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发掘,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发现、探求、交流操作的平台。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发掘、提炼和精心设计生活中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有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教师可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测量,整理数据,并将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也让学生体味到了解决问题后的一种成功享受。 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性。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知识系统,小学生由于缺乏日常生活与社会实际经验,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学起来很枯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以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1.有效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理念上非常重视课堂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