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设计学:研究中药制剂处方组成,剂型设计,提取工艺,成型工艺,工艺设备,质量检查项目,方法,包装,制剂的稳定性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新药开发的依据
1、临床需要:①临床需要,市场紧缺或未饱和的药物。②临床需要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2、药物状况:①药物成分的性质,作用。②资源状况 3、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
选择课题(P7) 1.临床有苗头的方剂
2.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入手
3.中成药中选题 (剂型改进 质量标准研究 增加适应性 二次开发) 4.从药理药效试验方法
5.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立新疗法,新工艺
选题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效益型(P4)
处方筛选内容:1、药味 2、剂量(药物量 日服量 制剂量)
剂型选择依据 (P60)
1、防治疾病需要 2、药物及有效成分性质 3、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 4、工厂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不宜制成口服液体制剂的药物(P62)
1、难溶性药物 2、挥发油较多 3、特殊臭味 4、苦味重 5、油脂多 6、有效成分在水中不稳定
工艺路线的选择依据(P64)
1、药物性质 2、剂型需求 3、新药类别 4、生产可行性与成本核算需要
工艺路线:制剂的工艺路线是以保证实现处方的功能主治为目的,紧紧围绕功能主治的要求,对药物的处理原则,方法和程序所作的最基本的规定。它直接决定着提取物的种类,存在形式,提取物与功能主治之间的吻合程度,决定着制剂质量的优劣,也决定着制剂大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效应。
提取(P16)
1、生产中最常用的提取方法:煎煮 2、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 3、提取影响因素:溶剂时间,次数,溶剂量,温度等
4、提取最常用的溶剂:水 5、常用的评价指标:化学指标
纯化(P121)
1目的:浓度,稳定性,服用等有关,但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成型(P132)
1附加剂的选择:与剂型有关
2液体类制剂的附加剂:增溶,助悬,矫味,着色等 3固体类制剂的附加剂:填充,润滑,矫味,着色等 4固体类型制剂一般考察:临界相对湿度(CRH)流动性
中试(P194)
中试研究:新药实验室过渡到生产过程,根据实验研究制定的工艺参数,将样品量放大,用中试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工艺参数。
中试研究内容
1、关键工艺研究参数考核 2、达到一定规模,多批次(10倍制剂处方,3批) 3、场地符合要求(临床:符合GMP 生产:通过GMP)
4、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的修订 5、考察设备 6、成本核算 7、比较研究
中试研究目的
1完善工艺参数,制定生产工艺初步的操作规程 2为质量标准,稳定性,药理和临床提供样品 3为生产设备选型提供依据 4进行初步经济指标核算 5降低研发风险
提供中试数据:批号,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量,成品量,成品率等
需要用中试样品:药理,毒理,稳定性,质量标准等;其中稳定性影响因素可用小试样品,也可用中试样品
质量标准研究的原则(P200)
同步:原辅料,制剂工艺,包材研究同步 样品有代表性 对照试验 重复性
质量标准研究内容(P207) 名称(中文,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注意,规格,储存,有效期等
不宜采用的命名法 ? 不以主药一味命名
? 不以人名、地名、企业名称或代号命名 ? 不用“宝”、“灵”、“精”、“强力”、“速效”等字眼 ? 一般不用“复方”二字命名
? 不宜以中西不同理论功效混杂命名
主要药材缩写+剂型
药味数+药材(功能)+剂型 主要药材+功能+剂型 药物剂量比+剂型
主要药材+药引(功能)+剂型 功能+剂型 形象比喻+剂型
质量标准{处方}研究
处方:1饮片(1来源:是否合法2质量:是否满足质量标准需要3排序:传统还是现代4炮制:是否炮制及方法)
2剂量(1000个最小制剂单位)
3来源与性质 :临床,保密,专利处方等
浸出物(P232)
根据品种需要确定,非必须项目 浸出溶剂:水 乙醇 正丁醇 乙醚等
含量测定(P233) 常用检测方法:HPLC
药物:主药(君药及臣药) 挥发性成分:QC 大类成分总量:UV
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目的:证明所用的方法是否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适用:建立质量标准;在处方工艺变更,制剂组成变更或原分析方法修改,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验证内容
1准确度2精密度(包括中间精密度,重现性,重复性)3专属性4检测限3:1或2:1 5定量限10:1 6线性 7范围 8耐用性
样品:6份;3个浓度,每个浓度3份
标准曲线:线性,线性范围,检测方法(一点法,两点法);一般五个以上的数据 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共存条件下,能否正确检测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HPLC法检测主要考察内容
? 系统适应性: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柱温、检测器
? 样品的制备
? 标准曲线制备: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加样回收率等
稳定性
稳定性:指药物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程度。
有效期: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要求的期限;药效损失10%所需的时间。
方法
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小试或中试试样品,测10天 加速试验:40±2℃、RH75%±5%、6个月 长期试验:25±2℃、RH60%±10%
鉴别
? 原则:所有药物都要求进行鉴别研究 ? 首选药物:君药、贵重药、毒性药物 ? 显微鉴别:僧要入药:3批,5份/批
? 薄层鉴别:常用方法,2个以上展开系统;但稳定性、重复性差;用对照品
或/和对照药材,阴性样品判断是否有干扰;用对照(阳性、阴性)确定专属性
检查
1、制剂通则检查 2、其他检查项目:
? 有害元素(砷盐、重金属或其他如铅、锡、砷、汞、铜等) ? 有害物质(根据品种情况选择) ? 农残(药材质量中常用) ? 灰分、炽灼残渣
? 其他——根据不同品种确定
检查
砷盐:2ppm 重金属:10ppm
药理毒理研究内容
主要药效学研究:与受试物期望的的治疗目的相关的活性和/或作用模型的研究。
一般药理学研究:次要药效与安全药理学(心血管、呼吸、中枢神经) 急性毒性:1次或24小时多次:观察14天
长期毒性:刺激性、过敏性、光毒性、三敏(致畸、致癌、致突变),另外药物代谢动力学。
长期毒性试验目的
1.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剂量-反应关系、可逆性等;
2.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 3.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 4.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
5.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为4期:Ⅰ、Ⅱ、Ⅲ、Ⅳ Ⅰ:健康志愿者;第1次用于人体 Ⅱ:少量病人
Ⅲ:扩大,以确定制剂疗效;注册申请的关键 Ⅳ:上市后监测
临床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以人(病人或/和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的病因、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演变规律,寻找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最终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活动。
新药
新药: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类新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5类新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有效部位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50%以上)。 6类新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