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音频技术基础
第一章 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 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 胶片 磁带 蓝光盘 数字电影 16格 -24格 25帧 高速 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 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 磁转胶 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几种常见的影视制作模式 直播——早期春晚 录播——摄录一体机的出现 延迟直播
ENG模式——电子新闻采集 EFP模式——电子现场制作 ESP模式——电子演播室制作 请列举以上制作模式制作的节目 第二节 影视制作的基本流程
前期筹备与案头 中期拍摄 后期制作与发行营销
一、 前期筹备与案头工作 文案/剧本环节 报批/资金环节 组织与筹备 二、中期拍摄工作 PPT11,12 三 后期制作 素材审看 素材粗编 结构初审与修改
音频叠加与音效处理 叠加字幕 终审 宣传/发行 播出/上映
第二章 摄像机与前期拍摄 第一节 摄像机基本知识 摄像机的分类: 按级别分
广播级摄像机 专业级摄像机 家用摄像机 特殊用途摄像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级与专业级摄像机的差距在减小 几个主流广播级摄像机品牌 索尼 松下 JVC 家用机还有三星之类 按摄像器件分
摄像管摄像机 ——已淘汰 CCD摄像机——3片式是主流 发明者因此获得09年诺贝尔物理奖 摄像机的基本技术指标
? 灵敏度:
该指标指的是在同一照度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定输出功率时所用光圈的大小,所用光圈越小,则灵敏度越高。
? 信噪比:
该指标指的是在标准照度下(2000勒克斯),摄像机图像信号的峰峰值与视频噪波的有效值之比,该值越高越好。
? 最低照度:
该指标指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比较被摄景物所需照度的大小。照度越低,说明摄像机灵敏度越高。
分辨率:这是一个摄像机的核心技术指标,表征的 是摄像机成像的清晰度。
分辨率由水平分辨率(即横过荧幕的像素数目)乘以
垂直分辨率(即垂直方向荧幕的像素数目)来构成。 几种常见影像格式的分辨率: VHS:200×480 MINIDV:720 ×480
24P(数字电影摄影机格式/高清格式):1920 × 1080也就 200万像素左右 35毫米胶片:4000 × 3000 1200万像素
注意 这里的分辨率是动态分辨率 跟静态的相机是两回事 相机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像素
而我们目前一般电视机的分辨率才40万像素720 x 576 (动态的) 第二节 摄像机的基本认识
? 一、摄像机的基本构成与成像原理 ? 摄像机的构成 ——摄像机、录像机—— ? 摄录一体机
? 光学系统 电子系统 伺服系统 附件 ? 三基色 成像 光信号——电子信号
视点:全知/客观/上帝视点 主观视点 视角:平 俯 仰 景别:远 全 中 近 特
第三节 前期拍摄要领与注意事项 一、基本技巧镜头
推 拉 摇 移 跟 二、前期拍摄要领
平 准 稳 匀 平
要求:指的是画面中的人或物横平竖直,构图中画面的水平线一定要平。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或者液晶屏的横边要平行,画面中的垂直线与寻像器或者液晶屏的竖边平行。
如何确保:充分利用三脚架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辅助工具(桌椅、水平的地面、 拍摄时倚靠墙壁等)来保证稳定和水平,拍摄前调整好三脚架的水平气泡。如果没有三脚架,则利用寻像器或者液晶显示屏的边框作为调节水平的基准。
要求:色彩还原准确(色温滤色片和白平衡调整正确)、焦点准确、曝光准确、起幅/落幅准确。
如何确保:色彩的准确还原依赖于正确的选择和调整色温滤色片与白平衡;焦点准确在于反复练习选准焦点位置;曝光准确在于正确的调节光圈;起幅/落幅准确在于正式拍摄前设计好起幅落幅的位置、需要的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等),一般来说,推拉摇等技巧性镜头是同时配合着使用,也就是说这个镜头摇到落幅的同时,一般也就是拉/推到位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构图、焦点都应该是最合适的,
切忌一个技巧性镜头结束的时候还来回调整落幅。 稳
要求:一般的,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画面应该是稳定的、少晃动的,稳定的画面符合人体观看心理学在舒适度上的要求。
如何确保:
首先充分利用三脚架、减震器(斯坦尼康)、桌椅、地面、墙壁、电线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设施与支撑物。
其次,要养成正确的持机姿势。静止拍摄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中心自然下垂。如果是使用肩扛式摄像机,则可以利用右手(握住拍摄手柄)、左手(握住聚焦环)、肩部正确垫机、右眼贴在寻像器上这四点稳定法控制;而在无辅助设备的移动镜头中,双脚微弯、脚与地面平行移动、控制步伐;在摇镜头中,身体应该是从不舒服(起幅位置)过度
到舒服(落幅)的位置;
再次,要学会控制呼吸,特别是在拍摄一个长的技巧性镜头中,减少呼吸的起伏,腹部呼吸法;
最后,如果可以,尽量使用广角镜头,这样可以减少画面的晃动感。 要求:指的是各种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移跟)在运动时应该是渐进的、匀速的,切忌忽快忽慢,当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除外,比如突然的甩或者急推、急拉。
如何确保:充分利用三脚架、轨道甚至小车等 辅助工具,并在平时多加练习。 二、拍摄时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