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心得(春节民俗调研)(精选多篇)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第四篇: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安庆怀宁) 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6 / 25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春节民俗调研)(精选多篇)
摘要: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也是有历史,有内容的。春节的发展过程是悠久而又精彩的,春节的内容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它有很多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时代与传统摩擦,许多人的认识观念发生了变化,春节对他们而言意义很轻,春节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许多人淡化春节?这个寒假我针对我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进行了实践调查。
关键词:春节民俗变化生活水平 正文:春节由来及古今民俗对比 一、春节由来
据史料记载得知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新正、元朔、岁旦、岁首、岁朝、首祚、三元或年、过年,。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相同: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至今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
17 / 25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春节民俗调研)(精选多篇)
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二、以往与今日民俗对比
经实践走访我县年长的老人得知一些我县以往春节民俗以及近年来的变化对比:讲到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因为过年大人是忌骂孩子的,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一年都挨骂,尤其要求初一要说好话,不能说粗话不雅之言,有时孩子一不小心说溜了嘴,大人会说童言无忌。若不小心摔坏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发财之意)或者碎碎(岁岁)平安。当然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孩子们现在也还是一样不能随便说不雅之言的。初一忌打扫卫生,忌把垃圾扫出门。初一自早上起忌把水倒出门,家家都会拿桶接水,水和垃圾被称为来年的财气,过年前会送走灶王爷,寓意要灶王爷向上苍讨一个好年回来。随着老一辈渐渐减少,这样的习俗只在部分家庭还在延续,年轻的小两口是不计较这些的。因为讲卫生也不会留着垃圾,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也就“扫扬尘”有除旧迎新之意。据《吕氏春秋》记载,新春扫除有除陈布新之意,其意为把所有晦气扫出门。因为许多人在外
地长期居住,只会在过年回家,打扫房子是当然的,不过不会确切地定在腊月二十四,随时都可以,由各自家庭看情况而定。以前的
18 / 25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春节民俗调研)(精选多篇)
春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春节前期在外地的农民工纷纷赶回家里,开始为春节准备。从初二开始到元宵就是我们走亲戚的日子了。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那时除了热闹,每家每户都会置办特色年货。以前我们这儿还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年货除了买来送亲戚的,其他的都是自己家种的。例如:那时大概在腊月二十几人们就会炒花生、用板糖捏糖果、炒芝麻等好多好吃的农村特产。那时家家户户门口都飘着浓浓香味,散发着劳动果实的气息。为了增加过年的氛围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头猪,在邻近腊月三十的时候杀了过年吃。在老人们眼里猪就是年宝,猪头和猪蹄都会在腊月三十的下午放在锅里蒸,大年三十那天是没有午饭吃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是给胃留足空间晚上好吃好吃的吧。初一的晚上也是没有饭可吃的。现在那样的习俗不见了踪影,我走访了一些人,他们说:现在大部分年轻一辈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种田地的极少了,再说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而且买的不用家里麻烦又好吃。人们也不愿因为习俗而不吃饭。以前三十夜里吃完年夜饭,家家摆好果盒装满好吃的摆在桌上,拜年以一个队为单位,每户人家的男人们家家户户的走一遍,进人家家门就说:纳福过岁。年老的在家等着别人来拜年,来到了你家,你家就要端茶倒水把好烟好茶给人家换上。他们会在你家谈天说地,谈些今年的收获与不足,来年的计划,孩子们的事等,总之等把家家户户走完差不多深夜了。现在回来过年的人少了,生活水
19 / 25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春节民俗调研)(精选多篇)
平好了,在外地买了房子的就不会回来过年了。也越来越看重娱乐了,年轻小伙子爱打麻将了,三十夜串门就在人家家里站一会儿了,把它当一项任务来完成,完事各自找人打麻将玩扑克。家里女人们老人们冷清的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以前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家家户户走,说些好话就可以得到一根烟,那时烟是好东西。烟越多说明跑的家数越多。孩子好多在一起热闹到深夜才回来。大家都会过了十二点才睡觉,因为要守岁。现在不一样了,从将烟换成糖果,再换成牛奶,再孩子们都不愿出门了。生活水平好了,孩子们吃的东西多了,父母已经不愿意让孩子晚上出门,自己家什么都有。过年缺少孩子们的走动就更加不热闹了。到了初二一般地都会去娘家拜年,带上礼品。礼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从单一的糖糕变为脑白金、富硒康、黄金搭档、雪源康等贵重的补品。吃饭的场地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生活水平好了,不愿在家自己做饭麻烦,就全请到饭店里去吃了。中国人喜欢热闹,在饭店吃饭显然没有在家那么热闹了。走亲戚也失去它的意义,成为一种任务。
结论: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它的习俗据有文化传承的意味,人们日益淡化春节气息及其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生活的舒适让人们尽量避免所谓的麻烦,取而代之是用金钱换之而来的方便。种庄稼伤神劳累,在外务工挣得是
20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