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一)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就连学校教育也有时因为过多地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学生大多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他人相处交往的基本技能。而面对复杂、多元、多变、互赖的社会,学生不仅要从小学会如何竞争,还要学会如何合作,因为合作是开放社会的主流。合作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就更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可以将学习习惯的好与差,成绩的优与劣的学生进行和谐地搭配组合成4到6人的合作小组,然后把阅读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放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独立操作中完成。
一、小组合作初读课文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教师可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然后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合作前,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朗读课文,相互指正,力求每人都做到不多字、少字、错字,不读破词。具体的合作方式就课文而论,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文,可以分自然段读;篇幅短的课文,可轮流读,也可以让最需帮助的学生读。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初读课文,特别要强调听读时要专心,不可装模作样,心猿意马。
二、小组合作精读课文
合作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学习方式,它应与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争论,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讨论、评议,使智慧相撞,互相促进,产生创新精神的群体感应。 学生精读课文前,教师可提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
① 读了全文,你知道了(或体会到)什么?
② 哪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读了某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③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④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思维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方式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多种形式读。精读中可采用仿读、赛读、带着问题读、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
1
分自然段读等形式。
第二步,个体感悟记录。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将体会以眉批的形式写明,也可运用一些符号标明。例:重读的词语用“·”,停顿的地方用“/”,不理解的内容用“——?”,优美的词句段用“~”标注。
第三步,小组交流。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帮助和指点。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许多的合作交流中,优等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和交流,是小组里的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困生既不交流,也不合作,只做观众和听众。此时,教师不能将目光只投向优等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完善答案,代表小组汇报结果,而应在肯定优等生积极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带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合作,听听他们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一起讨论、探索,完善正确结果,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三、小组合作迁移运用
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本着培养小组间每个成员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能力的原则,根据阅读课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合作性作业。如:复述故事、续编故事、仿写、进行实验、制作、观察等。当然,小组合作仍需在个体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方式如下:
轮流完成,小组提出指导性意见。(例:复述故事、造句、续编故事、仿写等)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共同完成。古训曰:“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在制作、实验、表演等作业完成过程中,可让合作小组间的成员共同完成。例如:《三袋麦子》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分角色练习表演,学生兴致很高。他们依靠自己塑造的形象感受了语言文字的形,又与生活经验及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领悟人物的形象,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自读、自练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二) 小学语文中的绿色教育
2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原本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现已变得“千疮百孔”。所以,在此人们大声疾呼:“还我碧水蓝天,建我绿色家园!”可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环境治理措施。然而,我觉得环境问题不能只“治”而当要“防”。那么,应该怎样防?我觉得这得依靠教育的力量,得从从娃娃抓起!因为,当今小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的一个标志。小学生是人类未来的塑造者,环境保护的优劣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并将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 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绿色教育,应当以语文先行!小学语文尤其是一块适合播种“环境意识”种子的沃土,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深挖其材 丰富绿色教育内容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其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因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邓小平爷爷植树》、四年级上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十二课《大自然的启示》、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环保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如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时,对于这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假如你是当地的农民你会怎么做?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从点点滴滴做起。而有些教学素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有如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教师深入挖掘。如六年级上册曾经有一篇《大瀑布的葬礼》现在改为《鹿和狼的故事》,五年级下册《景阳冈》、四年级下册古诗《望洞庭》、词《忆江南》、第二课《桂林山水》、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下册选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都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挖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丰富绿色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
二、创设情境 唤醒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引”学生“悟”的过程,更是学生走进自然、情系自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地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声思考为有声承诺,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我通过向学生呈现我国生态环境严遭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森林资源枯竭,耕地面积锐减,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血流成河,生活垃圾肆意排放堆积成山……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画面以及惊人的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教学《桂林山水》,课前引导学生听乐观图,调动情绪,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想象游览,想到教材之外,去感受大自然朴实无华的魅力,去领略大自然给人类绘制的美丽画卷,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
三、读写结合 培养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读写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读文、悟文、明理,可让学生初步懂得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再通过写,把学生懂得的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从曾经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今日的“多灾多难的祸河”?这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这如果单让学生读文,由于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难于理解接受。为了缩短时间跨度,增强教育效果,我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水泛滥”、“人为乱砍乱伐”等场景片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一大原因。接着组织学生抓住“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一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认识人类才是黄河的真正杀手。最后让学生品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人为破坏”、“黄河变化”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纵观全文,教师趁热打铁,相机点拔,给学生营造一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矛盾局面,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为破坏”的体验,教师还应把学生体悟“人为破坏”后的忧思,引向现实生活的环境,思考环境恶化的后果;把学生看到“科学治理”的希望,引向自己身边的环境,畅谈怎样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心中不仅感受到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灾难,同时更培养了他们的绿色
4
行动意识,我手写我心,一句句肺腑之言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刻提醒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走出课堂,强化绿色行动意识
环保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观念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中自由地吸吮“绿色乳汁”。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强化意识。如:1、开展环保专题讲座。2、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园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3、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每个班都分别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桶;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4、组织学生到附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5、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监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等一手资料。并把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论文 ,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6、让学生走上街头,担当起环保卫士的重任,向当地居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上来。
“陶其心必然陶其行”。当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空间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会绿遍神州大地。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三)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时期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驶好人生的第一帆。那么,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