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蒲爱娟
【教材分析】
《<呼兰河传>(节选)》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是萧红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作者极写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语言朴实清新。但如果参考文章写作背景,会发现快乐背后也有孤独与凄苦。所以,想借此引导学生,在体会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的基础上,对人生的苦乐做些力所能及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能较快地把握文意。因此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学段对学生的阅读目标有: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据此,设立本篇文章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朗读,学习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2.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思考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教学重难点确立与突破】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由于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述说童年生活,所以其生活场景和情感态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学生可以较为充分地把握文意,通过朗读自主、自由品味文句。据此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朗读,学习文章轻松自由的语言风格,感受“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由于学生掌握资料有限,对萧红其人和《呼兰河传》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所以,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质疑和探究。据此将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句和了解作者及原著,思考文章快乐背后的孤独与凄苦。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语音语调、神情语气外显出来;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书,力求让学生思考“乐”后面的东西;教师适当点拨,设计总领教学过程的主问题,以问答法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在人的记忆画廊中,总闪耀着淡淡的金光。初三的你们,常会感叹小时候的轻松和快乐!成人也是这样,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的学生萧红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设计依据:学生比较熟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两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较快进入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幻灯)请快速浏览课文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里有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故事?
(我和祖父在有各种植物、昆虫的园子里生活着: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和祖父一起铲草却留下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等。)
2.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帮他们,给课文加个题目吧。
(《祖父和我》、《我和祖父的园子》、《祖父、园子和我》、《幼时记趣》)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通过拟题目的方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总之,是让学生读知作者在文中写了些什么。) 三、朗读探究
大家对这幅画卷所描摹的大体内容已比较清楚了,可这幅画面的一些真切的细节,一些细腻的感受,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品味。 (一)教师示范朗读
如何品味呢?有人说过:“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来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下面,老师给大家朗读自己比较喜欢的片段,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片段朗读并说明读出了什么感情,怎么读的。) (二)学生朗读品味
(幻灯)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段,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朗读,读出你在文中体味到的情感。 (提示1:
第2段:应读出“我”当时的满足、得意。“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其中“大”可重读,表现童年时的“我”在向别人炫耀自家园子时的自豪之情;“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语速放慢,一字一顿,好像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向别人一一地介绍着园中的一切,如数家珍,极满足、极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 提示2:
第10到第21段的祖孙俩的对话:“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其中“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些对祖父的动作描写,在我们看来,表现的是祖父对“我”的宽容,慈爱。可再细细品味,祖父的“笑”在当时的“我”看来,却有些不解:我又没做错,为什么要笑我;“笑得够了”,这语言中流露出当时的“我”对祖父这一行为是有些愤愤不平的。作者借助那不带任何矫饰,最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儿童最真实的心理。“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面对祖父的质疑,“我”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读出“我”当时的幼稚、天真。 提示3:
第27段:“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其中“特大的”“特别高的”应重读,“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泰戈尔),孩子眼里的花园充满了新鲜和神奇,读出孩子新奇的心理。 提示4:
第28段:把握反复出现的相同句式“??愿意??就??”,运用十一个“就”,不用省略号,不嫌重复地将瓜果、昆虫的相似状态一一列数出来,这都是符合儿童的观察,用儿童的讲述,将万物最原始的状态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更加能表现园中万物自由自在的生长状态。“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花的苏醒,鸟的飞翔,虫的私语,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灵性的生物。这是属于孩子眼中的世界。鲁迅在回忆他儿时的快乐小天地——百草园时也有类似的描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小结:(幻灯)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会冒烟的榆树,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还遇到洒了花的白云??没有羁绊、只有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都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没有责骂,只有处处宽容、百般呵护我成长的祖父。这里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悠闲自得,让人感到欣喜,这里的一切让我的童年是如此的美妙和快乐。
(设计依据:朗读,是进行语言熏陶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教师范读,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以读代析的方法,又能够引发学生热情。学生朗读时,教师着重对其语气语调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与感悟文本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对部分字词作品析,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反馈到提升朗读技巧上面。) 三、质疑发现
在我们一起品味语言,体味情感的朗读中,我们读出了文章的快乐。(幻灯)但真的那么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