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
(2017年版)
为推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建高水平软件名城,进一步推进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对本市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指导,在总结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本市规划、土地、产业、环保等法律法规要求,根据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以及园区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本指引。
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的内涵及分类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以下简称为:软件园区)是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软件园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度一般不低于50%,园区内部具有相对完善的功能配套。按照规划面积和体量规模的不同,本指引将规划面积300亩以上的软件园区定义为大型园区,300亩以下的为中小型园区。软件园区与仅具有独立的单体建筑、相关配套设施主要依托周边社会资源的软件楼宇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指引将重点针对软件园区,特别是新建园区及成片整体转型园区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予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二、主要原则
本指引是指导本市各类软件园区规划建设、更新改造的重要导向性要求。通过统筹指导和分类施策,突出体现“创新引领、产业高端;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资源集约、绿色生态;智慧智能、魅力人文”的理念和原则。
创新引领、产业高端,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使命,贯彻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
- 1 -
略,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以创新为引领,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环节攀升,强化对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发展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为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大平台服务。
以人为本、产城融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类型多样、网络畅通、舒适宜人的园区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园区活力。推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布局,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有效降低出行高峰期公共交通压力。注重园区产业、居住、休闲等功能有效紧凑衔接,推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不建设“孤岛型”园区,避免“空城”、“睡城”。
资源集约、绿色生态,合理提升园区开发强度,提高土地、能源、人力资源各类资源的产出水平。有效增强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商业办公用地等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根据地区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园区空间结构,促进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形成功能复合化的园区形态。加强生态绿地、公园、湖泊水系的有机衔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形成园区绿色生态系统。构建步行、骑行绿道网络,满足人们户外活动和慢行需求。
智慧智能、魅力人文,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以深度感知、全面互联、融合分析、智能决策为重点,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需求和人的需求,以切实增强智慧园区建设给企业和市民带来的便捷高效、智慧创新的感受度为出发点,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强化园区文化建设,彰显园区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构建富有地域特征、产业特点、人文魅力、面向未来的园区风貌。
- 2 -
三、主要内容
(一)建设创新引领、产业高端、服务完善的新载体 1、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能级提升
鼓励园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以推进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两化”深度融合为方向,重点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消费、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产业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一批针对细分领域创新引领的、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园区。鼓励园区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细分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提高项目入住率。稳步提高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规模、产业集聚度、产业发展质量、土地产出水平、劳动生产效率等指标,全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园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2、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
鼓励园区从满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整合协同的需求角度,组织建设和开放共享信息服务公共实验室,推进各类实验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应用。组织建设专利等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展示交易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园区之间互动合作、协同创新,联合布局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协同创新机构。鼓励园区积极对接国内外技术和产品创新资源,在相关行业资源集聚、信息汇集、标准制定、产业链合作等方面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建设多层次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
鼓励园区搭建以空间物业服务为基础,以产学研对接、教育培训(软件学院)、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
- 3 -
服务、科技中介、市场营销以及园区文化环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整合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而形成的多层次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信息服务产业细分领域的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4、打造一流的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品牌
鼓励园区加强品牌建设,整体性打造并统筹展示园区标识,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体现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风貌。园区应重视项目的品牌建设,围绕客户需求,在众创空间、标准厂房、研发楼宇、办公空间、综合配套等园区载体全产品系列中,打造具有独立品牌形象和识别度的、高品质、高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二)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园区 1、推进园区规模化发展
软件园区应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鼓励本市新建的软件园区规划面积不少于300亩。鼓励各区因地制宜,根据交通配套、城市更新、产业基础等实际条件,采取分布式方式配套建设或更新改造一批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型软件园区或软件楼宇。
2、推进园区科学选址和优化布局
新建软件园区的规划选址,应符合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城市集中建设区内,选择具有相应交通、环境及配套设施容量的区域,按照公共交通发展导向,重点依托全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的规划布局,结合区域城市更新和功能再造,实现组团式紧凑型开发布局。原则上新建园区优先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临近轨道交通站点的产业社区中选择。
- 4 -
3、推进园区集约化发展
软件园区应以推动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园区内规划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占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即产业用地比重,对于大型园区一般不应低于40%,对于中小型园区一般不应低于60%。为适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上海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鼓励园区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全面提升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符合区域交通、环境、配套设施等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园区开发强度原则上应按照规划允许的最大值确定,根据区位条件不同,一般不低于2.0-3.0。其中工业用地按照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不大于3.0予以规划控制。
4、强化园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
建设无围墙的、通透共享的、有利于公共交往和活动的开放式园区环境。鼓励园区内企业的附属绿地沿路布置,对外开放。园区内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应与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公交站点等结合设置,并通过步行网络串联。对于大型园区,其公共空间总用地占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即公共空间用地比重一般不应低于15%。园区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相邻地块的地下空间直接相连。
5、推进园区功能复合式发展
鼓励园区规划使用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按照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功能集成、资源整合的需求,对一类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等可进行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开发,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区位、交通支撑条件、配套设施水平等,确定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的选址、建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