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遇冷以后》教案
【课标落实】
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记录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冷和热 - 1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教材分析】
《水遇冷以后》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冷和热》的第四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水》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本单元共有四个课时,分别为《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及《水遇冷以后》。本册更多的是着眼于水的温度变化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这四个课时的教材,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冷热与温度》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热胀冷缩》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发生的胀与缩的变化,进而认识固定、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受热以后》让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形态,并且知道其中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产生融化现象。而当温度持续升高时,水会沸腾。本课时承接于上一课时,继续探究水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水遇冷以后,出现“凝结”和“结冰”的现象。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活动,让学生观看“露水”视频,唤醒原有旧知,引发关注。第二部分,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从见到露水的时间和温度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猜测露水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展示,揭晓成因。此时,学生对露水的形成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借助微课以此激发学生设计实验,在课堂上模拟露水的形成。教师示范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凝结”现象。第三部分,承接上一环节,当水的温度持续降低,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体积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借助前几课时的知识及实验技能的积累,感受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体积的变化。第四部分,通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冷和热 - 2
联系生活,了解生产生活常见的水遇冷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水》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了解水的特征。经过本单元前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准确测量水的温度,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知道水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出现融化的现象。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凝结”和“结冰”的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在明确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水的三种形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究其三者转换的条件,还未能真正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产生凝结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时,水会结冰,体积会膨胀。 科学探究:
1.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针对水遇冷的变化,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水遇冷发生的变化。
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得出结论。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水蒸气遇冷后的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冷和热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