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学者Hans Burgerg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首次在人的头皮上放置电极描记到电位变化。这个技术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脑电图仍然是唯一可以实时、连续监测脑功能变化的方法。
脑电图(EEG)是从颅外头皮或颅内皮质及深部核团记录到的神经元电位变化,可以反映脑功能的变化或损伤的程度。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因其特异性所以不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 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1.1 频率(次/秒,Hz)。见表1。 表1 脑电图的频率 名称 δ频带 θ频带 α频带 α1 α2 α3 1.2 波幅(μV)
成人,高波幅>100μV,中波幅50—100μV,低波幅<50μV。 儿童,高波幅>150μV,中波幅50—150μV,低波幅<50μV。 1.3 位相
以基线为准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 1.4 波形
正弦样波:棘波(上升支陡峭,下降支稍缓,下降到基线以下而后逐渐恢回至基线,时宽<70ms);尖波(波形与棘波形似,仅时限为70—200ms);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三相波(沿基线有三次上下的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 1.5 出现方式 波 单个波
节律 频率和波形基本恒定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变化。
频率范围 0.3—3.5 4—7.5 8—13 8—8.9 9—10.9 11—13 名称 β频带 β1 β2 £频带 频率范围 14—30 14—20 21—30 >30 暴发 一组突出于背景,突然出现、突然终止的脑电活动。 1.6 出现部位
限局性、一侧性、广泛性。 健康人群的脑电图
从出生到老年脑电图特点随年龄变化,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健康成年人的脑电图:α频段占75%左右,以9—10Hz为主。波幅为50—100μV,β频段占10%左右,慢波(θ及δ)占15%左右。α频段在双枕部数量最多,节律性最好,波幅最高,头两侧同步对称。生理刺激(如:声、光)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2. 癫痫的电脑图
癫痫为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神经元异常超同步化放电,因此脑电图变化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1 发作间期脑电图
可以记录到单个的癫痫样波或短程爆发。常规脑电图的出现率为40%左右,长程脑电图可达85%。但是脑电图记录到癫痫样波(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不能与癫痫这个临床疾病划等号。因为健康人群中0.3%~3%有癫痫样波,非癫痫性疾病也有癫痫样波。 2.2 发作时脑电图
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均有不同于背景的变化。包括节律性癫痫样发放、节律性慢波、节律性快波、低电压脑电图、电静息及癫痫募集节律(10Hz)。 3. 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电图的关系
3.1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间期为与症状相关区的限局性癫痫样波;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相似,涉及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
3.2 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期间为限局性癫痫样波,在颞叶内侧癫痫常为双层前颞(包括蝶骨电极)非同步性棘波;发作期为双侧额颞叶或两侧半球癫痫样发放。 3.3 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期间与部分性发作相同;发作期癫痫样波始于某一限局区域,迅速扩散到两半球。
3.4 全面性发作,发作期间及发作期为两侧半球同步对称癫痫发放,后者持续时间长。
4. 颅内电极(硬膜下皮质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外科治疗前定位。 4.1 临床症状与头皮脑电图难以明确定位者 4.2 颞叶癫痫及额叶癫痫的定测及确切定位 4.3 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定位不一致者
5. 脑电图在ICU的应用
5.1 主要用于昏迷病人的监测。脑电图可以早期(比临床症状早)发现昏迷程度的变化;对昏迷病因的判断意义很小。
5.2 癫痫持续状态的监测。主要用于判断疗效。在临床发作控制后如脑电图仍有持续性癫痫发放,不应停止治疗。 6. 脑电图对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脑死亡曾称不可逆昏迷,系指脑功能不可恢复的完全丧失,而各器官本身尚未死亡。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提出脑死亡的四条诊断标准:①各种感觉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一切反射均消失;④脑电图平直。所以脑电图是诊断脑死亡的必要条件。
目前对脑死亡的意义有三种意见:①脑电图表现为平直是脑死亡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②脑电图可作为诊断确认检查;③没有必要做脑电图,只有少数国家持此观点,主要为英国认为脑干死亡即脑死亡。
脑电图平直的定义:没有>2.5μV的电位。
对脑电图仪的要求①头皮电极间阻抗在100Ω—5KΩ之间;②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至少应包括两侧额、中央、枕及颞区8个电极;③盘状电极用导电膏固定于去脂头皮上;④电极间距离应>10cm;⑤敏感性2μV/mm,高频滤波70Hz,时间常数0.3秒;⑥脑电图仪正规接地,对地电阻<4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