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_…__…____……__… …题_ :号… 位… 座… …答 … … … …要… ___… __… __… __…不_ _… __… __… _…内:… 名… 姓… … 线 … … … … __…封_… ___… __… __…密__…__…__…:…级…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 》期末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评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题卡(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条件出发,而不能不顾自身条件实现发展。这个观点表明( )。 A.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B.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C.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D.人不能改善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 )。 A.要注重实际调查研究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D.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下列说法蕴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有(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③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建设者很重视保护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 C.承认世界的本质 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 )。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6.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为了西藏通车.几代人刻苦攻关,解决了高原缺氧、冻土病害、生态脆弱三大难题。青藏铁路密切着青海、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扶持两省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据此回答,人们刻苦攻关,解决高原缺氧、冻土病害、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7.新闻报道说:日本的仿真机器人不仅参加了服装表演,而且能在表演中做出各种表情。人们创造出的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的基本行动,并且有一定的语言功能。这表明( )。 A.机器人具有初步的意识 B.人类具有自觉能动性 C.机器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D.电脑可逐步代替人脑
8.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 )。 A.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B.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
C.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 D.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9. 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蕴涵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 )。
①拔苗助长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④心想事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这句话说明( )。 A.只要决心到底,事业就能成功
B.只要进行量的积累,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C.人的精神状态对事业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 D.正确的社会意识往往起决定作用
1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发展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取得成功
12.“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 A.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B.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 C.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否定了联系的能动作用 13.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4.右边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曲折的 15.右边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③事物之问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他敢剪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功 C.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8.每天,我们都有很多的学习任务,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右下图所示,将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原理。 A.矛盾普遍性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9.“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 )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物质比意识更为重要 C.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D.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
20.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信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 )。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1.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这是因为( )。 A.认识事物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C.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3.爱因斯坦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实了这条真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就是说( )。 ①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相比,更直接,更正确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前者有待于上升到后者
④单纯感性认识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只有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实现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24.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是(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靠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8.7%。但在2008年末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众多的人口使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在他的《新人口论》中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并主张实施计划生育,但是他的主张却遭到了批判。然而50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却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10~11题。 25.1957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今天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对比变化说明( )。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极性的突变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缺乏真正的说服力 C.认识的正确与否需要也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D.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是不言自明的
26.马寅初之所以能在《新人口论》中做出科学的预见,是因为( )。 A.他是科学家,具有常人没有的超常预见力 B.懂得认识必然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C.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D.掌握并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C.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8. 为了一种适应的灯丝,爱迪生前后试验了16 00多种材料……最后终于成功。这个事例说明( )。 ①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认识飞跃的前提 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的途径是实践 ③人们获得真理的过程是不断纠正谬误的过程
④人们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条件 A.①②③① B.①②④ C.②③① D.①②③ 29.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 )。 ①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 ③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 ④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 )。 A.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开始,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B.只要进行思考,就可以发现规律 C.现象和本质可以直接合二为一
D.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直接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填在题后答题卡内。(每题1分,共20分)( )1.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 )2.人的命,天注定。
( )3.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 )4.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 )5.人生顺境就是人生进入了没有矛盾的世界。 ( )6.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7.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 )8.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 )9.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 )10.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矛盾。
2
…… _…__…__…__…__…____……__… …题_ :号… 位… 座… …答 … … … …要… ___… __… __… __…不_ _… __… __… _…内:… 名… 姓… … 线 … … … … __…封_… ___… __… __…密__…__…__…:…级…班…………( )11.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 )12.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也要遵循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所以没有必要把二者分开。
( ) 13.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就行了。
( )14、社会历史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所以它就是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 )15、事物的发展是由必然性引起的,因而完全可以忽视偶然性。 ( )16、个人理想等于个人奋斗。
( )17、意志的实质在于执行决定、克服困难、实现目的。
( )18、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原因不在人的自然本性而在社会关系。 ( )19、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 )20、个人利益等于个人主义。
三、连线题:将题中左边内容与右边相对应的哲学原理连成线。(每题2分,共10分)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矛盾的观点 2.眉毛胡子一把抓。 联系的观点
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发展的观点 4.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
5.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1. 在古代宋国(今商丘),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1)“拔苗助长”是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分)
(2)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6分)
2.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请你谈谈人生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关系。(8分)
3. 材料1:
几年前, 我国北方棉区大面积棉铃虫成灾,造成重灾区棉花减产50%,有的几乎绝收。针对这一情况我
国专家研究并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是棉铃虫得到有效的控制。
材料2 :
研究表明,被导入基因作物的具有长效杀虫作用的内毒素蛋白,在大规模的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害虫
的天敌的数量急剧减少;此外内毒素蛋白还对土壤和水中无脊动物产生危害。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上现存的
天然基因正在不可避免的遭受基因污染。
请回答:
(1)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3分)
(2)用上述观点谈谈我们应当如何运用基因技术?(5分)
4. 据抽样调查不少大学生择业心理价位过高,特别是名牌大学研究生对职业报酬高出往届毕业生近20%。有人认为,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充满机遇、竞争、诱惑
3
的大都市,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港湾。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南海北都不怕”,意思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哪里都行,但除了这些地方,别的地方就要考虑考虑了眼下人才市场,大学生的求职走向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
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志刚教授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现在大学生求职观念的滞后。他说:“以前,读大学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但如今大学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了,这是我国教育水平日趋提高的重要标志。依我看,毕业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即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及个人志愿做一下充分的、全面的分析,进而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如果一味坚守着“读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的观念,千军万马涌向知名企业、高薪这座“独木桥”,造成中西部和农村人才奇缺,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
(1)请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本材料。(5分)
(2)假如你将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你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
5.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有的同学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分)
(2)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5分)
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面的答题卡中
一、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答题卡(每题1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填在题后答题卡内。(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