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森林生态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了乔木和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栖息的环境。
林分:一片森林,如其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有明显区别,那么这个森林地段被称为林分。 有效光辐射:把对光合作用起作用的400~700nm的光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周期:植物开花对昼夜周期变化的适应性,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三基点温度:树木各个生理活动具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3个指标,通常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森林群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有树木、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群聚。
森林群落的演替:在一定的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性质的森林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称之为森林群落的演替,或称群落更替。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按演替开始时基质的性质,可将演替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称为原生演替;另一类是植被的退化和恢复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森林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广、最稳定和生物总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划分林分的特征主要有:起源、树种组成、林相、林龄、疏密度、林木的大小和蓄积量、立地质量等。
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减轻温室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的空间配置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种的生长发育节律形成时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植物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内物种种类组合的水平空间的分化或镶嵌现象。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置。它是由森林植物结构季节性更替,一种类型植物被另一类型植物取代而形成的。
第四章林木遗传基础
品种:或称为优良品种,是经人工选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需要,且性状遗传稳定、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
遗传:是指子代与亲代间相似的现象。这种生物自我繁殖过程中遗传的稳定性,是物种赖以延续的基础。
变异: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变异。变异是生物性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
杂种优势:即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双亲优异的现象。
引种:是人为将一种林木种植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活动。 种源:是指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采集地区。
成熟效应:是指无性繁殖材料发育阶段对无性繁殖效果的滞后影响。如采穗母树年龄越大,则扦插发根期越长、生根率越低。
位置效应:是指无性繁殖材料采集部位对无性繁殖效果的影响。
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组成的,以大量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分。
目前林木良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有:①速生 ②丰产 ③木材品质 ④抗生物逆境 ⑤抗非生物逆境 ⑥防护性
林木引种成功的标准:①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不需要特殊保护措施可正常生长;②原有经济价值不降低;③能够用固有的繁殖方式进行繁殖;④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等。
林木的杂交主要环节:母树与雌(球)花的选择;去雄与隔离;授粉杂交;标记与授粉后的管理。 林木品种复壮的方法:①根茎萌条法 ②反复修剪法 ③幼砧嫁接法 ④连续扦插法 ⑤组织培养法 用材林树种选择原则:(1)速生性,生长迅速;(2)丰产性,适应密集栽培,短期轮伐;(3)优质性,树干通直、圆满、分枝细小,整枝性能良好;(4)稳定性,抗逆性强,能稳定生长。
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时期的抚育采伐,目的、任务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1)按经营目的调整林分组成、防止逆行演替;(2)降低林分密度,改善生境;(3)促进林木生长,缩短林木的培育期;(4)提高林木质量;(5)提高木材总利用量;(6)改变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的抗逆性;(7)建立适宜的林分结构,发挥森林多种效能。
渐伐适用条件:(1)山区、陡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或具有其他特殊价值的森林,以及容易获得天然更新,但土层浅薄的林分;(2)皆伐天然更新有困难的树种,幼年需要遮荫的树种;(3)根据前更幼树的多少,采取渐伐的不同采伐强度,前更幼树多,可加大采伐强度;(4)渐法适用于同龄林,但也可以在异龄林中采用。
五大成土因素是岩石、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三相系统是指固相、气相和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