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116例疗效观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116例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患儿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多巴胺3-5mg/kg·min)、多巴酚丁胺3m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每天应用12小时,以微泵控制输液速度,直至硬肿消失。结果: 治疗组在复温时间、硬肿开始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4.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肿症;新生儿;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37-01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表现为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并伴有低体温和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迅速改善微循环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我院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硬肿症共116例,其诊断与分度根据《实用儿科学》有关标准[1]。随即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其中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轻度硬肿症34例,中度硬肿症20例,重度硬肿症6例,早产儿36例,足月儿24例,体重<2500g 24例,体温不升42例,合并窒息9例,新生儿肺炎10例,新生儿败血症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对照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轻度硬肿症32例,中度硬肿症19例,重度硬肿症5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22例,体重<2500g 20例,体温不升40例,合并窒息8例,新生儿肺炎9例,新生儿败血症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保暖、复温、纠酸扩容、抗感染、供给足够的能量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多巴胺3-5mg/(kg·min)、多巴酚丁胺3m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每天应用12小时,以微泵控制输液速度,直至硬肿消失。 1.3 疗效判定。显效:硬肿3天内消退。有效:硬肿3—7天消退。无效:硬肿7天尚未消退或死亡者。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显效48例(80%)、有效8例

(13.3%)、无效4例(6.7%),总有效93.3%。对照组56例显效12例(21.4%)、有效24例(42.9%)、无效20例(35.7%),总有效6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7.45、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1。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治疗组复温时间、硬肿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一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能量储备少,产热不足。新生儿红细胞相对较多,血液黏稠,易引起微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溶点高,当受寒冷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硬化,出现硬肿症。因此,治疗除正确复温、合理补液、足量供能外,纠正微循环障碍、减轻血液再灌注后的损害是促进硬肿消退,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的病理基础为低体温、微循环障碍[2]。低体温不仅使外周血管收缩,甚至可呈麻痹性扩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发生休克,进而组织缺血缺氧、产生代谢性酸中毒,且低体温时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表面电荷显著减少,使得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微循环淤滞,从而导致dic[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116例疗效观察

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116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患儿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3gjq8z50i3h0qq03o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