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工作中,大家觉得最有挑战性的要数“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他们作为需要进行特殊关注的受教育者,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爱心投入到“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千方百计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后进生”指在班级中经常违反公共秩序,甚至犯有较严重过错。他们目无校纪班规,是非观念较模糊,集体主义感弱,甚至拉帮结派,称霸校园。所以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下面我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共同进步。 探究成因 学生自己的原因
1、是非观念模糊、不分美丑与荣辱。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包庇犯错误的学生看成是“讲义气”;把向老师反映情况看成是“告密”,有意无意把自己往“后进生”的行列里挤。 2、缺乏求知欲望。他们自律性差,学习无计划、无目标,不听讲、不写作业,长期下来,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一上课就蔫,一下课就来精神,把青少年的朝气过多地浪费在不该用的地方。 3、意志力薄弱。大多“后进生”对自己的状况也时常不满意,内心深处也会不时迸发出痛改前非的火花,只是意志力薄弱,不能坚持,战胜不了内心的冲动,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了。 家庭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家庭的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如有的父母行为不良、举止不雅,对他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知识面狭窄,无法正确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有的父母总认为“子女是自己的好”,不承认、不面对他们的缺点,也不允许别人批评,过分溺爱;有的父母只认“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他们简单粗暴,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有时无法和同学挤老师和谐相处;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及变化;有的是单亲家庭,教育角色缺失;还有的父母因迫于生计不在子女身边,他们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之外的时间完全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使他们极易成为不良社会风气的“猎物”。 学校的原因
1、当前的考试制度使人们重智育而轻德育。时下人们仍常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升学率高,学校牌子硬,学生成绩好,班主任及任课老师鼻子高,子女学习好,父母腰杆直,因此人们都重智育而轻德育,有的成绩好的学生也自觉“高人一等”,而成绩差的学生,大多自己也觉得没有希望,学得没有意义。久而久之,在学校的忽视、自己的放纵之下逐渐向“后进生”靠拢。
2、老师教育不得法。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多了批评、挖苦、讽刺、责骂,少了表扬、理解、耐心、关爱。学生在遭到挫折时,需要的是同情和帮助,在做了错事时需要的是宽容和耐心。特别是“后进生”,平时容易成为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如果再加上老师不恰当的
批评,他们就极易“破罐子破摔”。 社会环境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有消极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它的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在价值观上容易诱发分辨力不强的学生的取向取向功利化,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使他们缺乏理想,只讲利益,不思进取。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良的文化现象,也或多或少地腐蚀着中小学生的灵魂,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转化
做这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键是感化,目的是转化。感化要注意方法。只有在人情人理的教育中,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贱,才能使其抛弃恶习。 发挥教师合理教育的功能
1、热爱“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耐心和宽容。“后进生”对老师常抱有恐惧和对立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转化他们时应该特别热爱他们,做到不歧视、不嫌弃、不疏远,并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切忌简单粗暴,冷嘲热讽,更不能羞辱或体罚。只有“后进生”理解老师的善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才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老师并接受我们的指导,他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2、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学习欲望。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也有其闪光点,只要我们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