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组织行为学》
教 案
《组织行为学》编写组
2020年2月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激励的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解各类激励理论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掌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激励特点、原则和方法。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激励的需要理论。
2.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激励实践。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明确需要、动机、行为、激励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介绍了激励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介绍了激励的过程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
第四节介绍了综合激励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五节介绍了中国组织中激励的实践,包括一般原则和激励的特点等。
2.基本概念
动机、需要、激励、需要层次、需要结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强化、期望概率等。
3.基本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三个要点,第一,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二,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第三,人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把影响员工满意与否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因素,主要作用是防止员工不满意,但还不能产生激励作用,所以叫保健因素。另一类是内部因素,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激励因素。赫兹伯格认为,传统上把满意与不满意作为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是不争取得。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只能让员工没有不满意,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从没有不满意到满意。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概率以及是否达成该结果所带来的价值(效价)。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
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的相对量,也就是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老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或公平。如果自己的所得与别人的所得相等,就是公平,如果不相等,就是不公平。
(5)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的要点是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目标的激励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因此,目标设置应该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
(6)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行为是结果的函数。当行为的结果对行动者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作用,就是强化。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7)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综合了以前的激励理论,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式。其基本思想包括: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以及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可能性;工作
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的理解深度;奖励应该以绩效为前提;激励措施的作用取决于被激励着认为获得报酬是否公平;满意会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4.课堂讨论 本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