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化学3月适应性练习(零模)试题(含解
析)
1.中国文化中的“文房四宝”所用材料的主要成分为单质的是( )
A. 笔 A. A 【答案】B 【解析】
B. 墨 C. 纸 D. 砚 B. B C. C D. D
【详解】A.笔使用的主要是动物毛发,属于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故A错误;
B.墨中的炭主要是C元素形成的单质,故B正确;
C.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由C、H、O元素组成,故C错误;
D.砚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或碳酸盐,由C、Si、O、Na、K、钙等元素组成,故D错误; 答案选B。
2.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对于化学工业非常重要。在Fe催化剂、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
A. 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 B. 吸附在铁表面的N2断裂了N≡N键 C. 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
D. Fe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3可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而4、5表示发生反应,所以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发生反应,故A正确;
B、由图4可知氮气吸附在铁表面,并断裂了N≡N键,故B正确; C、由图5、6、7可知,NH3分子中的N-H键不是同时形成,故C正确;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图中细节的观察和总结,图3中N2和H2分子被吸附在铁表面,图4中氮气、氢气在铁表面断裂成了原子,图5表示N和H原子形成了一个N-H键,图6表示形成了2个N-H键,图7表示形成了3个N-H键,图8表示NH3分子从铁表面离开。 3.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
A. 用过量氨水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SO2 +2NH3·H2O === (NH4)2SO3+H2O B. 呼吸面具中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2Na2O2+2CO2 ===2Na2CO3+O2 C.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气体:2NaCl+2H2O
+
-
2NaOH+H2↑+Cl2↑
2+
D. 用浓硝酸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8H +2NO3 +3Cu === 3Cu +2NO↑ + 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过量氨水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 +2NH3?H2O═(NH4)2SO3 +H2O,故A正确;
B.呼吸面具中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 +2CO2 ═2Na2CO3 +O2,故B正确;
C.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产生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
2NaOH+H2↑+Cl2↑,故C正确;
D.用浓硝酸除去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离子方程式:4H++2NO3-+Cu═Cu2++2NO2↑+2H2O,故D错误;
2
答案选D。
4.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A B 实验 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向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向盛有2 m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C 几滴浓的维生素C溶液 向2支盛有5 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D 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L 5% H2O2溶液 A. A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可推断酸性:H2CO3>C6H5OH,故A正确;
B.K3[Fe(CN)6]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不能检验铁离子,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有Fe,不能确定是否含Fe,故B错误;
C.向盛有2mL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浓的维生素C溶液,黄色褪为几乎无色,证明氯化铁被还原,维生素C表现了还原性,不是氧化性,故C错误;
D.双氧水与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通过观察现象的方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答案选A。
5.合成某种胃药的核心反应如下图:
3+
2+
现象 溶液变浑浊 产生蓝色沉淀 黄色褪为几乎无结论 酸性:H2CO3>C6H5OH 该溶液中有Fe,无Fe 2+3+维生素C具有氧化性 色 无明显变化 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B. B C. C D. D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I只能发生取代、加成两种反应 B. 生成III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 反应物II中的两个N-H键的活性不同 D. 生成物III的分子式C22H23O2N4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物Ⅰ含有苯环,可发生加成反应,含有氯原子,可发生取代反应(或水解反应),也可以发生氯原子的消去反应,故A错误;
B.根据原子守恒,该反应中同时生成NaCl等,则原子的利用率不是100%,故B错误; C.反应物Ⅱ中的两个N-H键的N原子连接不同的原子团,则两个N-H键的活性不同,故C正确;
D.由结构简式可知生成物Ⅲ的分子式C22H24O2N4Cl,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含有卤素原子的有机物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当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也可发生消去反应。
6.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实验流程图如下:
依据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海带中含有可溶性的含碘化合物
4
B. 步骤⑤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为:5I+ IO3+6H===3I2 +3H2O
C. 若步骤④中用CCl4做萃取剂,步骤⑥应取上层溶液得到后续的混合物C D. 整个过程中的操作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实现了碘元素的富集、分离与提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流程可知,海带溶解后倾倒分离出残渣,混合物A酸化氧化后萃取分液得到混合物B,混合物B中含碘单质,步骤⑤中加NaOH后分离出的混合物C中含I-、IO3-,最后加硫酸发生5I-+IO3-+6H+═3I2 +3H2O,又析出碘,达到碘元素的提取,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海带中含有可溶性的含碘化合物,故A正确;
B.步骤⑤中碘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可能为3I2 +6OH=5I+IO3+3H2O,故B错误; C.若步骤④中用CCl4做萃取剂,有机层在下层,步骤⑤中碘与NaOH反应生成的含碘化合物易溶于水,进入水层,则步骤⑥应取上层溶液得到后续的混合物C,故C正确; D.根据流程,结合上述分析,实验过程中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实现了碘元素的富集、分离与提纯,故D正确; 答案选B。
7.某实验小组在常温下进行电解饱和Ca(OH)2溶液的实验,实验装置与现象见下表。 序号 I II ---
- - +
装置 两极均产生大量气泡,b极比a极多;a现象 极溶液逐渐产生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两极均产生大量气泡,d极比c极多;c极表面产生少量黑色固体;c极溶液未见白色浑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