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总结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一要求,从1999年起,我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形成了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我们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从理论上和整体上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教育与生产、科研相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是高校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性高质量人才、增强办学活力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现代高等教育的共同需要。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1905年就创立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办学模式,并迅速成为主导美国乃至世界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佳模式。日本从创办近代大学时开始,就致力于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径之一。

1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更需要产学研结合。高工专教育的特色在于对学生施以专业技术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并进行严格、规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最终将学生培养成能迅速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在深入研究与逐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围绕一条主线,以教学为主线,产学研一体化协调推进;建立一个体制,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真正融合、良性互动的办学体制;搭建一个平台,一个真正实现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坚实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受教育者置于其上,传授知识,培养和训练能力;构建一个教学体系,一个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指导思想既符合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创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体制,搭建了强大的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双平台”

1999年4月,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合并重组,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立了校院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办学体制。山东电专与山东电力研究院作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整体,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校、院合一,教学系与工程研究所相统一,教研室与工程班组合一,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育、科研、产业等多项任务。这样一

2

种办学体制的确立,是山东电专探索特色教育,从根本上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和实践。

山东电专从体制整合入手,目的就是克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弊端,建立起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教育事业与企业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同共体。这一模式目前在全国尚属先例。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从办学体制看,校院合一,整体运作,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体制,学校自身具备了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条件和基础;从机构看,教学系与工程研究所相统一,教研室与工程班组合一,保证了教学、科研与现场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师资看,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工程人员相统一,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资源看,教学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相统一,设施先进,资源共享;从产业看,自身高新产业和对外技术服务的迅速发展,便于从内部驱动,而不是仅由契约约束,形成产学研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

我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直接面向电力生产建设和科研、科技开发,成立了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五个研究所和锅炉压力容器检测、计量检测等六个山东电力研究中心。进行跨系、跨学科的校内横向联合,相继研发成功了带电作业机器人、瞬时液相扩散焊机、电站节能降耗、汽轮发电机振动诊断、复合绝缘SF6电流互感器、液体硅橡胶一次成型技术、环保脱硫、配网自动化及LN2000分散控制系统、电厂信息监控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山东

3

电力集团公司主要的科研攻关课题,年度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既为教学提供新知识、新方法和生产一线的信息,也为学校兴办科技企业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学校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强大的校内教学实践平台。组建了鲁能科技集团,确立了以鲁能科技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以鲁能软件、鲁能节能、鲁能控制、鲁能智能、彼岸电力科技等11家企业为成员的集团化产业体系,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电力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强化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依靠强大的技术优势,服务山东电网,与全省17个供电公司、27个发电厂、1个超高压输变电公司签有技术监督服务和人才培养合同。电力基建调试形成了包括工程建设技术咨询、设备监造、调试等技术服务产业链。建立了强大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强大的电力技术监督服务、电力基建调试实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创新基地和工程能力实训基地,建立起了17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13个研究型实验室,5个山东电力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科研、科技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有直接促进作用,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依托优良的工程环境,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科研课题、生产

4

调试实际工作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第二,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良平台。近年来,依托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优势,教师与工程人员共同承担教学、科研及生产任务,优势互补,相互渗透,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培养造就了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优良的教学、科研与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校工作,1999年以来,引进博士11人,硕士70余人。第三,技术服务与产业公司的丰厚收入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1999年以来,每年投入的教学经费都在1500万元以上,用于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现代化教育技术等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同时,广大师生的办公、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改善。

建立起了涵盖电力生产全过程,具有工程性、科研性、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流的物质设施保障。如校内电力仿真实训基地是国内唯一拥有 600MW(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300MW、135MW(配煤粉炉)、135MW(配循环流化床炉)发电仿真机及电网仿真系统、500kV 变电仿真系统的大型现代化电力仿真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发、供、配一体化模拟教学。

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在长期办学、服务电力建设的过程中,经过多年学科建设,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有了根本性改善,形成了电气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

5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果总结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一要求,从1999年起,我校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情况如下:一、形成了我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机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2s9k9f9eq7wp9920czo7b3ef97wu60105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