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讲:《书法出成就,古文通八九》
——探秘篆书各体的用笔技法
可禺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延伸,它与文字的产生是同步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它的每一个笔画如一段木头,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有的一头尖,也有的两头都尖,中间粗,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木质上也有的硬有的松。从实用上选择各异,从摆设观赏上的选择就更广泛了。有如要选择其象点活生生的东西,看起来舒畅等。因此,书法一方面追求着一种纯形式的美,另一方面又有着表现情感的高度自由。对于书法者来讲,其由不自觉玩味逐渐地转向自觉玩味。早期书法一般是不自觉玩味,到晋南北时期文字已经成熟,美学的自觉产生,体现出艺术的自觉性更加明显。有如始皇令斯创造小篆,那个时代通用小篆,不少人书小篆,他们仍是不自觉玩味。始皇鸟虫篆书“寿”,却滋生出自觉玩味的苗头。如东晋王羲之楷书却对钟繇的楷书结体易扁为方。又如唐朝旭、怀素将王献之“一笔书”向前推进,卷起狂草书的波澜等都是自觉玩味的表现。可见,书法的自觉化呈现出追求自然美,自然本是成为人性美与艺术美的和谐,也是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又将书法的风格世世代代承递。就是说藤越枯越老,越老意味着越古。因此书法越成熟越能体现出艺术的自觉,同时更觉得从现代追溯到远古,越
. . . .
. . . .
有玩味。篆体是我国书法中最早的一种书体,按产生时期分古文、大篆和小篆,按体的演化特征分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石鼓文和小篆。笔画都是直画和弧画,都是中锋用笔,都表现出刀味。 一、 甲骨文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书法产生着巨大影响。它那千姿百态的构形,高古雄挺,清丽瘦劲的艺术风格,放射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二十世纪20年代罗振玉的《集殷墟文字楹联》首开甲骨文书法进入厅堂、居室成为大众欣赏的列品之先河。随之不少书法爱好者相继临池书写,一个个以擅长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书法家也不断涌现。从而,甲骨文书法将成为中国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字有五千多个,但可识字总共有一千字左右,真正可用的字还不足一千。因此现代人要书写诗词、名言格语等用字是足够困难,既要掌握已有甲骨文字的写法,又要会采用通假字,了解甲骨文字的书写方法很有必要。
从城北五里的小屯村一个农民挖到的一块乌龟(腹)骨上面的一行行古怪文字,就追溯到中国最原始的文字——甲骨文。并发现甲骨文多用尖锐刀具契刻的,字迹精劲诡异,横竖、斜线交叉十分自然。也据董作宾《殷人之书与契》和《侯家庄出土之甲骨文》两文所载,在甲骨文笔画刻漏处,可发现殷商人契刻甲骨文是先书后刻,也说明甲骨文先表现笔意,后才表现刀味。同时又发现了甲骨文用墨或朱砂书写的工具类似毛笔。这些朱墨书迹的用笔,起止均显锋芒,有轻重
. . . .
. . . .
粗细变化,笔画两端尖,中间粗,类似蝌蚪形状。甲骨文有瘦劲挺拔的细笔道和浑厚雄伟的粗笔道两种类型。其书写特征一般是露锋入纸,收笔自然而止,笔尽意长。笔画只有直画(横直、竖直和斜直)和弯画。其中直画也可按下四种形态用笔:(1)、起笔不露锋,收笔露锋。(2)、起笔收笔都不露锋。(3)、起笔露锋,收笔不露锋。(4)、起笔收笔都露锋。而弯画都是平滑的圆弧,中锋用笔,全靠手腕控制笔管的起侧来调节,又不形成侧锋,这样才能保证笔画的挺拔劲健。一般不作提按,但有时用一点提按会增加笔画的韵律。因此,书写甲骨文用笔如用刀斧,直劈后一割或直劈后一剜的轻柔动作来表现甲骨文的瘦劲、俊挺的刻画特征。应注意的是甲骨文没有折笔,如“口”字,需用四笔来完成。书写甲骨文用墨时,可先蘸浓墨,再在笔尖上蘸一点点清水,会使线条产生先润后枯的韵味。要注意枯笔或飞白不宜太多,倘若过湿又会出现墨疙瘩,否则会失去瘦劲遒润风采。其次,很多甲骨文有一字多形,要大胆造险。 二、 金文
商末周初是铜器制作兴盛时代,使青铜器上铸的铭文代替甲骨文的日常记录作用,金文的装饰字体作为文字的主流从而发展起来,也就是说甲骨文书法文字演变成了——金文,也称钟鼎文。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长安等地出土的很多重要青铜器,发现钟和鼎上铸刻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凹入的阴文,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后来称为款和识。能辩识出的西周时代的金文总数达到2000多个,以1976年在扶阳出土的周穆王时期的重器《墙盘》个数最多,用笔圆匀,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