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2)动词。 ①认为。

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③通“已”,停止。

(雨)不以,则亡乎?(《陈涉世家》) .

注意 介词的基本特征:(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中心的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2)有时介词可以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它们的短语组合,这时动词性、形容词性已经虚化,其实相当于名词短语;(3)介词结构是用来修饰说明动词的,位置在动词前面的,是状语,位置在动词后面的,有的可以移到谓语或动词前面去翻译。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论语(lùn) .B.社稷(jì) .C.虎兕(sì) .

仆人(pú) .

颛臾(zhuān) .

何以伐为(wéi) .买椟还珠(dú) .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 .

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 ...

解析 A项“论”应读“lún”。C项“崩”应读“bēnɡ”。D项“敛”应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无乃尔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析 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C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去:离开 劝:努力 若:像,如同

解析 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去:去掉。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

A.(1)和(2)相同,(3)和(4)相同 B.(1)和(2)相同,(3)和(4)不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不同

解析 (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进见 .(2)是社稷之臣也:这 .

(3)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4)龟玉毁于椟中:匣子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另编托辞的做法。 (3)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9.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和子路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1)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子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可他们并没有劝阻。

(2)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二)高考·模拟

(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0.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观。 答案 择友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显然,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

11.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回答第一个问题,要明确微生高行为隐含的本质是他不直说没有醋。回答第二个问题,态度要鲜明,或肯定,或否定,不可模棱两可。

浅谈孔子的“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由孔子开创,它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

敬畏。“德治”也是孔孟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

孔子关于“德治”思想的经典表述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令去开导百姓,用刑罚去惩罚百姓,百姓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百姓,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那么百姓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了。孔子反对专以政令、刑罚治国。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教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经常使用的统治手法。这对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儒家认为,民众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早晚都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它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而法治是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国家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德治靠自律,法治靠他律,两者如鸟的左右翼,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和法治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德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存德废法”或“存法废德”,而是德治中有法治,法治中也有德治。

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科学形态。探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须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绝不仅仅意味着道德与法律简单相加在一起,应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把握两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2)动词。①认为。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③通“已”,停止。(雨)不以,则亡乎?(《陈涉世家》).注意介词的基本特征:(1)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或以这些词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2jni5144t1od1e2lms547le14lox100wg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