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能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从而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2、时空观念:通过各时期的形势图及史料,从时空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发展有整体的认识;
3、历史解释:通过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诸侯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4、史料实证:学生能够了解诸侯争霸战争、社会经济发展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孔子、老子学说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这些基本史实,以及这些史实产生的历史背景;
5、家国情怀:通过对相关史实的了解分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加强民族认同和华夏观念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背景以及影响 3、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 4、“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难点: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建立。在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不同于西周的稳定,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日益衰微。下面我们根据对“繻葛之战”来了解东周的政治局面。
《春秋左传·桓公五年》记载:“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这段材料的大致意思为:周桓王(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郑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周桓王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
问:从繻葛之战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内容呢?当时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答:周天子权力衰微,诸侯国强大。
我们可以从这则材料中看出这个时期诸侯纷争比较严重,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都出现在这个时期。那它们的出现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具体表现如何?它们又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吧!
【课时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五霸 (一)背景
同学们看这张图片,这张展现了周平王东迁的场景。那大家知道周平王为什么东迁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二)春秋五霸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鲁国求助丧葬费。桓王死后,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控制力日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诸侯。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因此形成了“春秋五霸”。(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问:同学们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找到春秋五霸分别在哪里了吗?分别对应的是哪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