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思政课(全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
专科思政课包括三门必修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和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发展的新动态新变化,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拥护与认同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
思政课教材是面向全国的统编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但大专院校有自己的特殊性,专科生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大专院校思政课必须符合自己的特点,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从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出发,探索出一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之路,使思政课教学不仅更具有实效性而且又满足大专院校的需要。
1 思政课教学内容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要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第一,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应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学的思政课内容应该有所不同。目前受教材局限的情况仍旧难以有效突破,思路受阻,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比如,拘泥于条目框架,按部就班,照搬教材,致使教学内容乏味刻板,教师也难以尽情发挥。
第二,课程内容重复。思政课的三门必修课程中存在内容重复,如《概论》课中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础》课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就已经介绍过,再比如《概论》中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又提到,反复提到容易让学生厌烦,教师也不便于讲解。 第三,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性而实用性差。思政课存在不符合今天实际,不符合学生思想心理、情感以及学习、就业等情况的内容,在指导学生思考当前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时显得
“虚、空”,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比如,近年来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类似小月月事件、虐婴事件、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关注又容易产生疑惑的实际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和帮助,就会出现“学校教育十年功,不如社会影响一分钟”的情况,教师说再多也是枉然。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性而实用性差,理论与实际脱节,往往缺乏有效的说服力,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课程内容缺乏生动性,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专科生学习素养偏低,对非专业课的思政课难免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科生面临着升本、就业创业等巨大的社会压力,更关注自己当前利益,功利主义色彩严重,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忽视对自己理论素养、思想观念的培养。面对思政课内容往往只有结论没有过程,只有说教没有故事,只有正面的没有反面的,只有怎么样没有是什么,内容本身缺乏吸引力,所以在本就弱势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不被喜爱。
2 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为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具体采取的策略和遵循原则如下。 2.1 策略
(1)秉持创新的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应反映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关注社会热点、理论前沿,知识不断更新,用新的内容充实教学,切忌一本讲义讲到老。比如,说到爱国模范,有的教师还只局限于华罗庚、钱学森、屈原的例子,学生耳熟能详没有新意,自然无法激发他听的兴趣,可以多举一些当前的,像2011年中日船舰钓鱼岛相撞事件中被日方非法扣留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拒不认罪,用自己的英勇无畏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不仅具有爱国意义,而且事情贴近当下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实事。还有在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上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上都要加强创新,为教学内容更好的展现提供帮助。同时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必须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以及不能脱离大专学生实际情况。 (2)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课程内部的整合优化,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教材,下大力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紧扣教材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在突出教材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大专学生的现实水平、实际需要以及教师的自身个性,通过整合、加工、制作,包括逻辑、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打破章、节、目的界限,理出主线、重难点,按专题、模块构建教学内容和框架。对于教学中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事件、概念、原理等务必要讲深、讲透、拓宽,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这样做到主次鲜明详略
得到,有效地将教材内容体系变成教学内容体系。二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将思政课所有课程统一考虑,从内容和需要出发进行整合,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有相当多的交叉和重叠,课程内容的这种重复、交叉、裹挟,影响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简教材内容可以避免各门课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3)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两种思路。一是以理论为线索进行整合。将每个部分应掌握的常识、重点、难点提炼出来,需要记忆的给学生指出,重点多下功夫详细介绍,难点务必讲清讲透,由此展开,这样保证课程的基本框架不变,同时条理明确逻辑清晰,便于授课,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整合。将授课内容中应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提炼出来,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直接解决问题,目的性强效果明显,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要注意避免就事论事,而是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掌握方法。 2.2 原则
(1)科学性。思政课并非政治口号的堆砌、阶级情感的宣泄、经验成败的罗列,而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自觉,其内容是科学论证、逻辑推理的成果。所以教学内容首先应是对事物根本的把握,是实践精神的提升,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根源上是对变化着的实践所进行的不断总结、反思和提升的结果。思政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