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30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 1 -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第1讲 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 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 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 弃九法 第6讲 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 找规律(一) 第8讲 找规律(二) 第9讲 数字谜(一) 第10讲 数字谜(二)

第11讲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 年龄问题

第13讲 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 数阵图(一) 第17讲 数阵图(二) 第18讲 数阵图(三) 第19将 乘法原理

第20讲 加法原理(一) 第21讲 加法原理(二) 第22讲 还原问题(一) 第23讲 还原问题(二) 第24讲 页码问题 第25讲 智取火柴

第26讲 逻辑问题(一) 第27讲 逻辑问题(二) 第28讲 最不利原则 第29讲 抽屉原理(一) 第30讲 抽屉原理(二)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 2 -

第1讲 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例1所用的方法叫做加法的基准数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加数较多,而且所有的加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作为“基准”的数(如例1的80)叫做基准数,各数与基准数的差的和叫做累计差。由例1得到: 总和数=基准数×加数的个数+累计差, 平均数=基准数+累计差÷加数的个数。

在使用基准数法时,应选取与各数的差较小的数作为基准数,这样才容易计算累计差。同时考虑到基准数与加数个数的乘法能够方便地计算出来,所以基准数应尽量选取整十、整百的数。

例2 某农场有10块麦田,每块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462,480,443,420,473,429,468,439,475,461。求平均每块麦田的产量。 解:选基准数为450,则

累计差=12+30-7-30+23-21+18-11+25+11

=50,

平均每块产量=450+50÷10=455(千克)。 答:平均每块麦田的产量为455千克。

求一位数的平方,在乘法口诀的九九表中已经被同学们熟知,如7×7=49(七七四十九)。对于两位数的平方,大多数同学只是背熟了10~20的平方,而21~99的平方就不大熟悉了。有没有什么窍门,能够迅速算出两位数的平方呢?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凑整补零法。所谓凑整补零法,就是用所求数与最接近的整十数的差,通过移多补少,将所求数转化成一个整十数乘以另一数,再加上零头的平方数。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这一方法。

例3 求292和822

的值。

解:292

=29×29

=(29+1)×(29-1)+12 =30×28+1 =840+1 =841。 822=82×82

=(82-2)×(82+2)+22 =80×84+4 =6720+4 =6724。 由上例看出,因为29比30少1,所以给29“补”1,这叫“补少”;因为82比80多2,所以从82中“移走”2,这叫“移多”。因为是两个相同数相乘,所以对其中一个数“移多补少”后,还需要在另一个数上“找齐”。本例中,给一个29补1,就要给另一个29减1;给一个82减了2,就要给另一个82加上2。最后,还要加上“移多补少”的数的平方。

由凑整补零法计算352

,得

35×35=40×30+52

=1225。这与三年级学的个位数是5的数的平方的速算方法结果相同。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求两位数的平方值,也适用于求三位数或更多位数的平方值。 例4 求9932和20042的值。 解:9932=993×993

=(993+7)×(993-7)+72

=1000×986+49 =986000+49 =986049。

20042=2004×2004

=(2004-4)×(2004+4)+42 =2000×2008+16 =4016000+16 =4016016。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 3 -

下面,我们介绍一类特殊情况的乘法的速算方法。

请看下面的算式:

66×46,73×88,19×44。

这几道算式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两个因数都是两位数,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同,另一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之和为10。这类算式有非常简便的速算方法。 例5 88×64=?

分析与解: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88×64

=(80+8)×(60+4)

=(80+8)×60+(80+8)×4 =80×60+8×60+80×4+8×4 =80×60+80×6+80×4+8×4 =80×(60+6+4)+8×4 =80×(60+10)+8×4 =8×(6+1)×100+8×4。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上式看出,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本例为8×4;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个位与十位相同的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与十位之和为10的因数”的十位数加1的乘积,本例为8×(6+1)。 例6 77×91=?

解:由例3的解法得到

由上式看出,当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应在十位上补一个0,本例为7×1=07。 用这种速算法只需口算就可以方便地解答出这类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练习1

1.求下面10个数的总和:

165,152,168,171,148,156,169,161,157,149。

2.农业科研小组测定麦苗的生长情况,量出12株麦苗的高度分别为(单位:厘米):

26,25,25,23,27,28,26,24,29,27,27,25。求这批麦苗的平均高度。

3.某车间有9个工人加工零件,他们加工零件的个数分别为:

68,91,84,75,78,81,83,72,79。 他们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4.计算:

13+16+10+11+17+12+15+12+16+13+12。

5.计算下列各题:

(1)372; (2)532; (3)912; (4)682: (5)1082; (6)3972。 6.计算下列各题:

(1)77×28;(2)66×55; (3)33×19;(4)82×44; (5)37×33;(6)46×99。 练习1 答案

1.1596。 2.26厘米。 3.711个。 4.147。

5.(1)1369; (2)2809; (3)8281; (4)4624; (5)11664; (6)157609。 6.(1)2156; (2)3630; (3)627; (4)3608; (5)1221; (6)4554。

第2讲 速算与巧算(二)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一类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方法,这一讲讨论乘法的“同补”与“补同”速算法。

两个数之和等于10,则称这两个数互补。在整数乘法运算中,常会遇到像72×78,26×86等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或互补,或被乘数与乘数的个位数字相同或互补的情况。72×78的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互补,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相同、尾互补”型;26×86的被乘数与乘数的十位数字互补、个位数字相同,这类式子我们称为“头互补、尾相同”型。计算这两类题目,有非常简捷的速算方法,分别称为“同补”速算法和“补同”速算法。

例1 (1)76×74=? (2)31×39=?

分析与解:本例两题都是“头相同、尾互补”类型。

(1)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76×74

=(7+6)×(70+4)

=(70+6)×70+(7+6)×4=70×70+6×70+70×4+6×4

=70×(70+6+4)+6×4 =70×(70+10)+6×4 =7×(7+1)×100+6×4。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 4 -

(2)与(1)类似可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例1看出,在“头相同、尾互补”的两个两位数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不够两位时前面补0,如1×9=09),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被乘数(或乘数)的十位数与十位数加1的乘积。“同补”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积的末两位是“尾×尾”,前面是“头×(头+1)”。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到的15×15,25×25,…,95×95的速算,实际上就是“同补”速算法。 例2 (1)78×38=? (2)43×63=? 分析与解:本例两题都是“头互补、尾相同”类型。(1)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得到 78×38

=(70+8)×(30+8)

=(70+8)×30+(70+8)×8 =70×30+8×30+70×8+8×8 =70×30+8×(30+70)+8×8 =7×3×100+8×100+8×8 =(7×3+8)×100+8×8。 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2)与(1)类似可得到下面的速算式:

由例2看出,在“头互补、尾相同”的两个两位数乘法中,积的末两位数是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不够两位时前面补0,如3×3=09),积中从百位起前面的数是两个因数的十位数之积加上被乘数(或乘数)的个位数。“补同”速算法简单地说就是:

积的末两位数是“尾×尾”,前面是“头×头+尾”。例1和例2介绍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同补”或“补同”形式的速算法。当被乘数和乘数多于两位时,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我们先将互补的概念推广一下。当两个数的和是10,100,1000,…时,这两个数互为补数,简称互补。如43与57互补,99与1互补,555与445互补。

在一个乘法算式中,当被乘数与乘数前面的几位数相同,后面的几位数互补时,这个算式就是“同补”型,即“头相同,尾互补”型。例如

, 因为被乘数与乘数的前两位数

相同,都是70,后两位数互补,77+23=100,所以是“同补”型。又如

等都是“同补”型。

当被乘数与乘数前面的几位数互补,后面的几位数相同时,这个乘法算式就是“补同”型,即“头互补,尾相同”型。例如,

等都是“补同”型。

在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例1的方法仍然适用。

例3 (1)702×708=? (2)1708×1792=? 解:(1)

(2)

计算多位数的“同补”型乘法时,将“头×(头+1)”作为乘积的前几位,将两个互补数之积作为乘积的后几位。

注意:互补数如果是n位数,则应占乘积的后2n位,不足的位补“0”。

在计算多位数的“补同”型乘法时,如果“补”与“同”,即“头”与“尾”的位数相同,那么例2的方法仍然适用(见例4);如果“补”与“同”的位数不相同,那么例2的方法不再适用,因为没有简捷实用的方法,所以就不再讨论了。 例4 2865×7265=? 解: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 5 -

练习2

计算下列各题:

1.68×62; 2.93×97; 3.27×87; 4.79×39; 5.42×62; 6.603×607; 7.693×607; 8.4085×6085。

第3讲 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100;

(2)1,3,5,7,9,…,99;(3)8,15,22,29,36,…,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例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15)×12 =[(1+15)×8÷2]×12 =768(厘米2)。 2)火柴棍的数目为 3+6+9+…+24

=(3+24)×8÷2=108(根)。

答: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768厘米2,整个图形由108根火柴摆成。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30讲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1-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第3讲高斯求和第4讲4,8,9整除的数的特征第5讲弃九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2al0953dw62a898ee4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