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全国一卷《苏轼字子瞻》译文详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亲自)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动词,说出)其要(要害)。嘉佑二年,试礼部(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考中)乙科,后以书(书信)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省略,“让他”)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省略主语)既除丧(守孝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省略,“以之为”任命他为)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不适宜)。新政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下(下达),轼于其间,每因(依托;利用;凭藉)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知”加地名,解释为“担任……知州”)密州。司农行手实法(官府令民户自报田地和财产作为征..税依据的办法。尺椽寸土,鸡豚家畜均预陈报,如有隐匿,许人告发,并以查获资产的三分之一为赏,终以扰民太甚,不久废止。),不时(名做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定罪),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暂且)徐(形做动,缓慢对待)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因:①<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②<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③<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1④<动>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⑤<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⑩<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⑾<连>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坐:①<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②<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③<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④<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⑤<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⑥<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⑦<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⑧<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⑨<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⑩表示无缘无故:孤蓬自振,惊砂~飞。【坐大】自然强大。【坐法】犯法而处罚。【坐化】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坐食】不劳而食。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宋代官服沿袭唐制,以颜色区分官职品级。宋初三品以上官服2为紫色,四至五品为绯(红)色,六至七品为绿色,八至九品为青色。凡着紫绯者加佩鱼袋,服紫者佩金鱼袋,服绯者佩银鱼袋,绯服以下及内侍、武官不佩鱼袋。)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中书舍人。三年/权(暂时代理官职)知礼部贡举/会(恰巧,恰逢)大雪苦寒/士坐(于)庭中/噤(1.闭口不作声。2.因冷而哆嗦。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或指因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未能言/轼宽其禁约(意思是禁止约束、管束;指禁止某些事物的条规)/使得尽技/巡铺(1.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2.防盗防火的哨所。)内侍(太监)每(常常)摧辱举子(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要员。后喻官居要职。)者所恨。轼恐...............不见(被)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2.兼:兼任,同时监管。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3.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5.权:暂时代理官职。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6.摄:暂代官职。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37.署:暂任、代理官职。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8.守:代理官职。如《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9.行:代理官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改革宣布废止科举制为结束,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科举制度发展后期更完备的制度(参照明清时期),考试共分四级:童生试(也叫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首先,童生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考试通过后童生改称生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秀才,过了童生试,才算站在了科举入仕的起点。成为秀才后就能考乡试,乡试每三年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录取的榜单称“金榜”,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录取的榜单又称“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才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有三甲。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鼎甲。4(省略主语)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烽火扬州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度牒是唐宋时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唐宋时僧尼簿籍,归祠部掌管,并由祠部发放度牒。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税、徭役。官府可出售度牒,其收入以充军政费用。),(省略“以之”)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卖出)常平米,多作饘粥(稀饭)药剂,遣使(者)挟医(生)分坊(1.里巷。2.牌坊。3.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治病,活者(救活的人/使活下来的人)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1.聚。2.取出。)羡(多余的)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治病场所),稍(渐渐)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经历)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1.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2.一年的赋税。3.一年的劳绩。)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5

2020全国一卷《苏轼字子瞻》译文详解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亲自)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动词,说出)其要(要害)。嘉佑二年,试礼部(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考中)乙科,后以书(书信)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省略,“让他”)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2aa393axo6cyp27lz4y3h0qq02ukg01bx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