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883-1895年)
**“生活,世界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践标准,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从而把各种唯心主义谬论抛开。但是,实践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辩证认识真理观)(二)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论述(1914-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十月革命后1917-1924年)
2.《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基本思想: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作了全部阐述,并强调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和1905年革命时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揭露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主要内容:(1.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批判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真理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3.批判马赫主义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错误观点,阐述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结构的原理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论述(1871-1883年)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的基本观点,纠正了某些人对资本论中辩证法思想的曲解(阐明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阐明了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正确态度,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本质)辩证法的革命性质: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1886年写作的一部重要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以及唯物辩证法创立的意义(1.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唯物辩证法是现代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3唯物辩证法创立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经典文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19世纪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何公开问世(1841-1848年)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写于1845年春,全文共11条,篇幅很短,然而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实践为核心,深刻地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阐明了马哲的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1.新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方面的根本分歧:1.认为客观事物只有首先成为人们实践的创造对象,人们才能认识它,才能有理论活动,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的基础或来源2.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可观的真理性,即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必须由实践来检验3.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实践>
2.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方面的根本区别:1.旧唯物主义只是把理论活动看做真正人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现象;新唯物主义则认为时间首先是生产劳动实践,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把环境改变和人的改变割裂开来,从而错误的把人分成天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新唯物主义则认为,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同时改变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3.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的同性;新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4.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把宗教感情看做是人类生来固有的东西,而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宗教感情只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消灭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人的本质>
3.新旧唯物主义在阶级基础和任务方面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即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其任务只是以多种形式说明世界;/而新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以共产主义为基础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其任务不仅在于发现真理,正确地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使用真理性的人失去指导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
(二)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在经济学上的论证(1848-1871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史和经典文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史
2.《矛盾论》对矛盾辩证法的多方论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路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三)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才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深刻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阐明了实践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的基本观点,论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意义,并对人的认识过程作出了新的概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3恢复并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哲学的方法论准则。他和毛泽东一样,十分重视对立统一规律,十分重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善于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第一次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标准是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找辩证法办实事邓小平哲学的方法论原则eg:一国两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论述是矛盾规律的灵活运用,一般和个别、制度和体制、限负荷功夫、计划和市场等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理性光辉)
(三)弘扬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把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生产力看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检验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各种人事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以及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对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分析,要注意两类社会矛盾的相互转化,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这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状况分不开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统筹兼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于从全体人民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事业服务。
**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由于自身的矛盾性,无不处在永恒的运动发展之中。而人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每个具体认识,任何一个命题,都包含着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所以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2.《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阐述战斗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建立联盟的重要意义,强调自然科学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党的理论刊物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之友协会。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反对本本主义》: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告诉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阐明阶级分析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时期
1.《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述 :实践的含义及其在认识论中的地位,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各种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谈谈辩证法问题》阐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阐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分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从认识的抽象性、相对性、直线性走向唯心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在19世纪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机械化大生产引发的阶级对立及其发展趋势,来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继续,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法国。英国 创始人:威廉*配第《赋税论》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理论体系建立者:亚当*斯密 《国富论》
完成者和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法国 创始人: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 《法兰西详情》
重农学派:费朗斯瓦*魁奈 《经济表》
完成者,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西斯蒙蒂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1在劳动价值论方面;2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3在对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研究方面;4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构和阶级对立的状况,特别是李嘉图在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是对立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根本矛盾。
2.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的三份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批判》和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标志着在政治经济学史上一个崭新的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3.19世纪7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1.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列宁1916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2.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52年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三)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主要内容:1.从国情出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2.明确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3.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4.论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运动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2.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基本思想和理论有: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依靠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等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在19世纪的发展
1.《资本论》第一卷
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研究要点: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剥削本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质
两个理论和一条规律:社会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经济一般的理论、价值规律。社会经济本质的理论:依据所有制基础,对经济制度的社会性质的论述。(七篇五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社会经济一般的理论:对于不同社会经济之间的共同点及其一般规律的论述(市场经济的一般内容、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商品一般、货币一般、人与物的一般关系)
市场经济的一般内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及其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在商品经济形势下通过市场而运行的经济。
商品一般、货币一般、人与物的一般关系: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2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为实现效益创造条件。3劳动二重性的统一,为实现效益创造条件。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5.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一般关系,形成商品拜物教。
《资本论》第一卷由七篇构成,分为五步,怎么样层层深入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及其剥削本质?1马克思所针对的错误观点: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从来就有的;2马克思所针对的错误观点: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自然生成的;3马克思所针对的错误观点:所谓资本家给工人支付了工资,劳资之间不存在剥削;4马克思所针对的错误观点:所谓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多支付的工作是劳动报酬,因而资本家对工人不存在剥削;5马克思所针对的错误观点: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永世长存的。
价值规律有以下主要作用:第一,调节作用。第二促进作用;第三分化作用
2.《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研究的要点是:第一从微观经济方面研究生产企业的再生产过程,阐明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性;第二从宏观经济方面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阐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发展的规律
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
资本周转速度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第二生产时间的长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第三流通时间的长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马克思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如下两的部类:第一部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二个原理,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不变资本价值;二是可变资本价值;三是剩余价值。
3.《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要点:1.研究资本运动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2.在生产流通分配的内在联系上,研究产业资本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获得利息、银行资本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的过程。3.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市场调节作用。
重点:三个理论: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2.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理论、3.新创造的价值总分配的利润。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作为生产商品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价值成为所费资本,所费资本作为由货币表现得商品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在生产经营商品中成为赚钱或赔本的界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前提。资本家开办企业着眼于投资的获利程度,这就出现了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在利润率的前提下,剩余价值作为全部投资的增值额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表示着不同的关系。前者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确切地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是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家可变资本的比率,它掩盖资本剥削,表示预付资本的增至程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三个转化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1.在部门内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劳动耗费上规定为社会必要劳动实践,从而确定市场价值。2在部门之间的竞争中,通过人财物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转移,不同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3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等量资本无论投入哪个部门都可以获得灯亮利润,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4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机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通过市场竞争,也会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是理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研究市场形成价格的根据)
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例就是说,商业资本独立发展并操纵生产,从而比生产企业获利多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部发达的状态相适应的。因此,社会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就越会出现下海经商的热潮。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企业不壮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为开展;另一方面商业企业支配生产企业,控制国内外贸易。只有发展市场经济,在部门之间展开竞争,才能协调商业和产业的关系。
掌握新创造的价值(V+M)总分配的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1.在商品经济形式下的市场经济中,新创造的价值总分配关系,使投入生产经营的人财物都获得收益,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页;2.在收入分配中,把人与物统一起来。)
社会总产品直接用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保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证社会消费。)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凭劳动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一份与劳动量相当的消费材料。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按劳去的货币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所描述的特征:1“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2“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经典文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三大条件是什么?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条件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思想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同的途径各自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的过程?1845年他们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创建了共产主义通讯小组,1846年3月又在通讯小组基础上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时,他们积极改组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讨论了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0月底11月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纲领第二稿—《共产主义原理》。同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同盟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大会,并受委托以宣言形式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得到同盟中央委员会通过,2月24日《共产党宣言》以单行本出版,它作为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发表,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它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5个基本原理)
21帝国主义及其基本经济特征:1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
展,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去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形成并占统治地位,3资本输出突出。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分割世界领土。
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阐述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斯大林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1斯大林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1科学规律的客观性质在于,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发现、认识、研究和遵循它;不能改变或废除它,更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2科学规律的客观性质和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无论自然科学规律还是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但是,人们可以自觉依据和运用规律使之利于社会,比如对于江河泛滥、洪水横流的客观过程,人们可以通过修筑堤坝和水电站,使水力而有利于社会。这体现着客观规律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①、社会主义存在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决定了商品生产存在。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品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时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③、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区别开来。这是斯大林的一大贡献。他明确指出了以下观点:1、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2、商品生产既不等于资本主义,也不会无条件的引导到资本主义。3、商品生产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4、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3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中,价值规律和存在发生作用。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只在流通领域中、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作用;而在生产领域不起调节作用,只起影响作用。斯大林的这种观点是与他不彻底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相一致的。③斯大林肯定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中发生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合理组织生产。并强调“这是很好的时间的学校”。
毛泽东概括:党在这个国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们简明地称之为“一化三改”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有搞资本主义》的要点:1可以消化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2可以消化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因为急于国化,不利于生产。3要依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问题。由于“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那就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要点:1.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农业关系到农村人口、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是轻工业、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提供出口物质,是积累的重要来源。2.农业本身的积累和国家从农业取得的积累,以及合作社的积累和社员收入的比例都要适当确定下来。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要点:1要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不然,还会被侵略或挨打。2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吧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上述论断指导我们奋发图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