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修养较高,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并具有主持较大课题的能力。
3.全面掌握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了解其最新进展和相关知识,并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上作深入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4.对于学习的第一外国语,能熟练使用阅读本专业文献,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能进行学术交流。
5.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1.GIS理论与方法
2.网络GIS与地理信息工程 3.跨平台电子地图应用服务系统 4.地理信息知识工程理论与方法 5.数字地图理论与技术
6.遥感技术与GIS集成理论与技术 7.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智能综合 8.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处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要求为21学分。必修课为17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取得。
五、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年作开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是否前沿领域或创新之处,本人的研究方案,主要参考文献等。经有关专家讨论认可后,才能进行正式的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首先由指导教师审阅,提出意见,修改后,才能进行答辩前的准备工作。答辩前应将博士学位论文交给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位。评阅通过后,方可答辩。
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至7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报院系和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安排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或经导师同意参加其他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或经批准外出调研、收集资料;在读期间,必须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源刊(或指定国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和一篇国内EI期刊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可视为博士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内容必须与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含跨学科、专业),且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第一署名应为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七、培养方式
以指导教师为主,有关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拓宽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对能力进行培养。使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有较大提高。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Marxism English Special Lectures taught in English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Modern Remote Sensing Moder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Lecture Notes of Modern Science & Technology Modern geodesy Modern Photogrammetry 3S Integration &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patial Analysis Visualization of Geography Information Modern Cartography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备注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公共英语 2 36 1 2 36 1 视当年开课情况任选三门 学 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6 108 2 位 课程公共必修课 当代遥感 当代地理信息技术 前沿科技发展系列讲座 近代大地测量 当代摄影测量 第二外国语 2 36 2 2 36 1 2 36 1 1 2 2 15次 任意 36 36 1 1 选 3S集成与多媒体通信 空间分析 地理信息可视化 2 2 2 36 36 36 1 1 1 修 课 当代地图学 2 36 1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这些基础理论有:应用数学、信息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遥感物理、成像机理、数据库理论和计算机视觉等。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影像数据(含多种星载、机载和地面的可见光像机、CCD像机、多光谱扫描仪、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电子显微镜、X光像机、CT层析仪等传感器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以及在基础空间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跟踪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本学科的某个领域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知识结构要求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生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具体要求: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库理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数学规划、统计与随机过程、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多级格网理论、图论、模糊数学和数学建模方法等。
在本学科自身的理论方面包括:近代摄影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语义信息、非语义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图像信息系统的建立等。
在应用物理方面的知识包括:遥感物理(电磁波理论等)、各种遥感成像的理论与处理、全息摄影原理等。
在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治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规划、城市资源管理、规划与决策、灾害防治与预报测量、建筑、考古、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能力结构要求
培养出身心健康、具备以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从影像中提取语义信息和非语义信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图像处理; 能从事图像信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或组织实施和管理; 具有与相关学科协作联合攻关的能力;
具有大型科研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及协调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和撰写科研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18个研究方向: 1. 图像信息处理与应用
研究数字图像的处理、分析与识别的算法、地形图扫描影像的自动识别技术、遥感影像目标的自动提取技术、影像压缩与编码技术、多种影像信息的融合技术、小波理论、分形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应用。
2. 三维重建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研究城市景观、工业摄影测量、医学图像、
数字城市等方面的三维重建问题。
3. 图像信息系统 以遥感图像为主,重点研究图像信息获取和处理、图像数据库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工程设计。
4.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GIS数据采集、处理与更新;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元数据;空间分析;真三维GIS和时态GIS数据模型及其体系结构;以及空间数据交换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方法、模型、规范、标准及工程应用技术。
5. 网络GIS
研究GIS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组织、存取与处理、网络GIS的体系结构及前沿理论与技术。
6.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研究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真实感图形的生成算法、基于图像信息的三维建模技术以及虚拟GIS的理论与方法。
7. 影像理解
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图像描述、图像解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图像理解系统的构造技术。
8. 数字摄影测量
主要研究数字摄影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基于摄影几何的摄影测量、三线阵CCD影像处理、机载/车载测图系统、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POS理论与方法、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三维重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几何处理等。
9. 航空、航天摄影测量
研究航空航天影像自动解译和高分辨率航天影像摄影测量的理论与方法、高光谱航空航天影像的处理与应用以及进化计算方法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10. 目标识别与跟踪
在探求人类视觉机理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静态和动态图像分析与理解,以及视觉模式识别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解决物理场景(如战场环境、停车场等)中的目标识别与跟踪问题。
11. 近景摄影测量
研究以摄影和摄像手段获取工业目标或生物医学目标外形和运动状态的摄影测量处理的理论、系统设计和方法优化。
13. 计算机视觉
研究图像匹配与配准、三维目标的自动重建、三维深度信息的恢复、序列图像的处理与分析、工业部件的自动测量与识别、汽车自动导航等理论与方法。
14. 微波遥感
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和微波辐射计影像的成像原理、影像特点、标准和定标原理、影像几何处理、影像解译及计算机处理方法等。本研究方向是影像分析、目标提取和干涉测量理论与方法等的前沿研究内容。
15. 固态传感器成像机理及图像处理
研究各类固态传感器(如电荷耦合器件CCD、电荷注入器件CID、位移传感器PSD)的结构、成像原理、性能、应用以及相应的图像处理与摄影测量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16. 遥感技术、GPS技术与GI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
将上述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在线连接、实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