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优势树种、树种组成、年龄、平均高、郁闭度等。具体技术要求参照GB/T 26424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相应部分执行。 6.3 可燃物载量调查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地表腐殖质等载量调查。具体技术要求参照LY/T 1211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相应部分执行。 6.4 其他环境因子和经营措施调查
具体内容见附录A“表 A.1 森林标准地因子调查记录表”。具体技术要求参照GB/T 26424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相应部分执行。 7 森林可燃物调查类型分层 7.1 分层要素
根据气候要素和植被分布特征,以已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析调查区域森林可燃物植被特征和分布情况,依据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的差异,对森林可燃物调查类型进行分层,形成森林可燃物调查分层基础信息数据,作为全国森林可燃物调查的基础。 7.1.1 气候要素分类
气候要素主要根据气候带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热带季风气候(编号“1”):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南部以及台湾南部。全年降水量1500—2000mm之间,最冷月的平均温高于15°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2)亚热带季风气候(编号“2”):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全年降水量多在800—1600mm之间,最冷月平均温在0°C-15°C间,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3)温带季风气候(编号“3”):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包括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全年降水量500-1000mm,最冷月的平均温低于0°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4)温带大陆性气候(编号“4”):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新疆以及甘肃省、宁夏大部分。全年降水量200mm左右;
5)高山高原气候(编号“5”):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天山、阿尔泰山,夏温冬冷,气温的日较差大。
7.1.2 森林分层抽样因子
1)森林起源:分为天然林、人工林、人天混三种,依次编号为1、2、3;
2)年龄结构: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以及成、过熟林4类,依次编号为1、2、3、4; 3)树种组成:以省内气候带为单位,调查树种按树种面积占省域林地总面积85%以上确定,采用两位阿拉伯数编号,代码与编号方法同一类清查优势树种(组)的分类代码(只取前两位);经济类树种中园地、矮化无主干的经济林树种不作为调查树种。
4)郁闭度:分为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以及低郁闭度3类,依次编号为1、2、3。 7.2 分层方法 7.2.1 分层指标
气候区、森林起源、龄组、郁闭度、优势树种(组)等要素进行分层。
1)一级分类指标是气候区,全国共5个气候区,各省(市、区)按实际分区。
4
2)二级分类指标是森林起源,共分为人工、天然、人天混三种。
3)三级分类指标是龄组,共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四种。 4)四级分类指标是郁闭度,共分为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以及低郁闭度3类。
5)五级分类指标是优势树种(组),根据“7.1.2 ”节③中的方法确定优势树种(组)。 7.2.2 分层步骤
1)分层:根据分层指标,对各省森林资源情况进行分层,按“7.2.1”节中五级进行分层,分层后的类型表示为:**气候区**人工(天然、人天混)**龄组**郁闭**树种(组)共五项分层因子,按类型编号,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位数字代表相应分层的类型号,如“324312”。
2)统计各层面积。
3)确定各层优势树种(组):每层中按树种(组)面积累加达到85%的优势树种(组)分别相应的按树种(组)抽取规定的标准地数量。其他面积较小的针叶树种合并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树种合并为阔叶混交林,其他统一合并为针阔混交林三种类型合并成一种植被类型,不分树种。 7.3 标准地分配
基于“7.1”的分类方法,分别对各省(区、市)进行分层,分别每层确定调查标准地数。这部分工作需要在已有基础数据(森林资源成果数据、遥感影像)满足以上5级分层要素的条件下完成。由国家确定本次调查的标准地总控制数和各省标准地数,并分配到各省(区、市)。 7.3.1 标准地数量要求
为了保证标准地调查成果满足模型拟合精度要求,全国面积最小的层不应少于50个,考虑到调查成本等因素,面积最大层的标准地数不超过150个。为了保证估算精度,根据经验或抽样方法确定的数量后,再加上10%左右的安全系数。 7.3.2 标准地分配方法
根据标准地数量和各层面积,计算每个标准地代表的面积,然后分别按各层林地斑块面积大小,分配标准地,斑块面积达不到一个标准地所代表的面积时,可以多个斑块合并后,在面积大小满足要求并具有代表性的斑块中设置标准地。
在各层分配标准地时,充分考虑地形要素,要将每层的标准地均匀分配在本层所有斑块的坡度、坡位、坡向的斑块中,并且保证标准地在每个要素类型中分配数量不少于3个。 8 调查准备 8.1 调查设备和仪器
GPS(配合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北斗、直径圈尺、测高器、罗盘仪(或全站仪)、标杆、皮尺或钢圈尺、记录板、取样与测定仪器筛、野外天平(秤)、取样设备、样品袋、记录卡等。 8.2 实验室仪器
烘箱、铝盒、天平等;热值测定设备和仪器。 8.3 资料收集
基础调查资料、现有林业调查资料、气象资料、植被资料、其他相关调查资料。 8.4 人员要求
5
熟悉林业调查、生态调查,有野外调查工作经历,具有植物分类、地形图或遥感图识别等基本技能。承担调查业务的执行单位,应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 8.5 技术培训
调查前需开展基本技能培训、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培训,通过主管部门培训验收合格后,才可开展相应工作。 9 调查方法 9.1 标准地布点
9.1.1 标准地布点优先顺序
1)选择本层内一类清查样地;
2)选择本层中森林规划设计调查或生态定位监测等调查固定样地; 3)在相应森林分层斑块中设置具有代表性标准地。 9.1.2 标准地布点方法
根据标准地数量和布点顺序,把各层(类型)所有标准地按相应条件和要求将标准地布设在森林植
1
被分布图(或林相图等专业图上),标注每个标准地的坐标(西南拐角点或中心点)。
标准地编号:适用一类清查样地作为标准地的编号方法,省代码(两位)+分层码(6位)+Y+一类清查样地编号(5位),如34-324312-Y-00034。新设立标准地,将在一类清查样地编号中的“Y”改为“N”(新设),其他编号含义相同。编号顺序采用按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原则,新设样地要统一编号外,从00001开始。如某省新设样地编号:34-324312-N-00025(为了防止记录出错,在标准地调查前,先填写好省编号和分层号,在现地调查时填写标准地编号)。
布点可在纸质图上或电子图上进行,应准确记录下各省(区、市)所有标准地布点后坐标。 9.2 标准地设置 9.2.1 标准地定位
根据标准地布点图,采用卫星定位方法,将定位(或复位)轨迹存入仪器中,样点作为样地西南拐角,并设置标记,标记型号可选择与本省(自治区、市)一类样地类似或其他类型。如果是一类样地,则利用一类样地的标记,并统一采用绝对坐标读数记录标准地坐标,如读数为东经119.458°,北纬32.536°,建立标准地调查档案,以便于对检查和复测。 9.2.2 标准地大小与形状
1亩(666.7m)方形设置标准地或采用当地一类清查样地面积和形状。 9.2.3 标准地布设
乔木标准地布设:1亩正方形设置(25.82m×25.82m)。以样地的西南角为起点,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离(坡度大于5°时要改平),闭合差小于1/200。记录样地坐标、坡向、坡度、坡位、海拔等因子。同时对森林管理、森林干扰(灾害)等要素调查记录。各项调查因子记录在附表A.1 “森林标准地因子调查记录表”中。并用不低于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对样地全貌和西南角各照一张相片(共2张),相片采用绝对时间加上样地绝对坐标进行编号,如119.458-32.536--201912151026。
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腐殖质可燃物载量通过设置样方采用收获法调查,本规程要求一种方法
1. 与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样点定位方法一致。
6
2
是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另一种方法是按可燃物专项调查要求新设样地和样方进行调查。1)选择基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类样地开展调查,则在样地四个顶点向外正东、南、西、北方向2m区,每个角选择向一个方向移动,如东北角选择向东移动2m,如果向东选择不到合适样方,则选择向北移动2m,需要保证所设置的样方在样地各边2m以外区域。其他二个顶点的样方设置与此相同,选择确定4个灌木、草本层、枯落物和腐殖质可燃物载量调查样方,在样地正北方中间,距离边界2米处,设置一个灌木、草本层、枯落物和腐殖质可燃物载量调查样方(如图1.A所示)。2)新设标准地和样方调查可燃物方法。标准地大小为1亩,方形(25.82m×25.82m)配置,选择距标准地每个角顶点两边3m处设置4个灌木、草本层、枯落物和腐殖质可燃物载量样方,在标准地中间位置设置一个灌木、草本层、枯落物和腐殖质可燃物载量样方。标准地与样方具体配置如图1.B图所示。灌木层调查样方为2m×2m,草本层、枯落物层、腐殖质调查样方为1m×1m,具体见附录。在调查前先对样方进行编号,按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中,分别编号1、2、3、4、5。分别对每个样方拍摄照片,包括景观照、俯视全貌照、近景照,相片采用绝对坐标加绝对时间进行编号。
图1.A 乔木固定样地中灌木与枯落物(草本、腐殖质)样方配置图
7
图1.B 新设乔木标准地中灌木与枯落物(草本、腐殖质)样方地配置图
9.2.4 标准地调查和采样
开展可燃物专项调查,目的是获取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测算因子,灌木层可燃物载量、草本层、枯落物层可燃物载量,以及土壤腐殖质载量等要素,主要涉及的调查因子包括乔木层的树种名称、每木胸径、平均树高、林龄、密度、郁闭度等;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名、盖度、平均高、样方可燃物载量等;枯落物层的厚度、样方鲜重等,土壤腐殖质厚度、湿重等。 9.2.4.1 调查因子
对标准地进行总体描述,与可燃物有关因子的调查因子包括地貌、地形、干扰情况、经营管理、植被类型、可燃物载量、土壤等因子。标准地描述因子具体见表1。
表1 森林可燃物标准地调查因子表
因子类型
调查内容 地貌、地形
样地环境因子
因子
地貌、坡度、坡向、坡位
森林类型、优势树种名、起源、树种组成、林龄、郁闭度、林分密度、灌木类型与名称。
样地要素
乔木、灌木、枯
落物
可燃物因子
可燃物载量
胸径、树高、灌木和草本平均高、面积(标准地和样方)。
地上可燃物载量(乔木、灌木、草本)、枯死木可燃物载量、枯落物可燃物载量 腐殖质载量
9.2.4.2 乔木层
乔木层可燃物载量调查,可通过建立相关生长量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乔木层生物量(即可燃物载量)。通常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得乔木树种的生物量,根据乔木树种的胸径、树高因子,拟合建立乔木树种异速生长方程(生物量模型)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方程。然后通过调查乔木树种的胸径、树高,利用建立的生长异速方程或可燃物载量扩展因子方程计算乔木层可燃物载量。
1)乔木树种可燃物载量建模调查
为了能够利用样地每木调查数据直接计算出乔木层可燃物载量。原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对蓄积量占有较大比例的优势树种,选择一定株数(150株)开展全株各器官可燃物载量收获实测,建立了全国部分优势树种生长异速方程。具体方法参见《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试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定(试行)》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操作规范I乔木部分(试行)》。
2)乔木层调查
本规程所确定的乔木层标准地调查,主要是通过调查获取乔木层各树种胸径、树高等与森林可燃物载量计算相关的乔木层调查因子,根据所获得的调查数据,选择适合该区域的可燃物载量计算参数与模型(方程),计算出乔木层可燃物载量,并为建立灌木、草本、枯落物可燃物载量与乔木层可燃物载量或蓄积量的关系参数与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乔木层调查主要包括:每木调查(含枯死木调查)胸径,并在标准地内选择3~5株处于平均胸径的林木测定其树高,计算标准地林分平均高。乔木层起测胸径为5.0cm,调查数据记录见表A.2。。
枯死木调查:①对于枯立木,测定胸径和实际高度,记录其枯立木分解状态。②对于枯倒木,测定其区分段直径和长度,按1m区分进行材积计算。枯死木可燃物载量详细调查内容见附录B。
乔木层调查具体技术和相关指标,请参阅GB/T 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