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B1241班 樊筱莉 17号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庐山概况---------------------------3 ㈠庐山地理位置概况-------------------3 ㈡庐山的地貌----------------------4 ㈢庐山的气候----------------------6 ㈣庐山的土壤----------------------6 ㈤庐山的植被----------------------6 二、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6 ㈠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牯岭镇-观云亭---------7 ㈡女儿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园-大月山水库--9

㈢女儿城—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12 ㈣女儿城-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三宝树-------15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三.部分个人观点---------------------18 ㈠马刀树及醉林----------------------18 ㈡关于庐山冰川问题--------------------19 ㈢飞来石的形成----------------------20 ㈣关于庐山的别墅---------------------21 四.实习总结及感受--------------------22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水文,气象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13年11月4日至2013年11月8日 实习地点: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①?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等。②水文:了解,分析水系的形态,河流袭夺等③气候:实地观看庐山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色及水热状况存在的垂直分异。④土壤: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及其他⑤植被:辨认庐山地区部分植物等??)。实习生:生命科学学院12级地理教育班樊筱莉 庐山概况 庐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一、 庐山概况 ㈠庐山地理位置概况

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雄踞于江西省北部。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

㈡庐山的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山体内

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

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

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五老峰单面山⑵七里冲向斜谷⑶大月山背斜山⑷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⑸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⑹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⑺虎背岭单面山

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⑴虎背岭断层崖地貌⑵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2.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3.水系及其演变 ⑴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⑵河流袭夺(三处)①锦绣谷袭夺西谷:②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③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

4.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⑶其他水体庐山人工湖有芦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黄龙潭、乌龙潭储水的庐山水库,并建成水力发电站,即电站大坝。庐山瀑布分布广泛,着名的有三叠泉、黄岩瀑布等。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着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青玉峡、碧龙潭等。此外,由流水侵蚀、塑造,山上山

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它们与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组成庐山水文网。

5.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

问题的提出: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着《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

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它们是: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证据是:

⑴冰蚀地貌

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 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

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4)冰窖: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

⑵冰碛地貌

1)终碛垄:在山下东侧的高垅、新桥一带;在山上的王家坡、莲花寺谷内。

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

质疑:近20多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庐山是否出现过冰川及冰川地貌等问题,提出不少质疑。例如关于冰斗与冰蚀盆地的区别,冰川谷与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区别,冰碛地貌与泥石流、洪积地貌的区别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分析以外,还需与古气候学及古植

物学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㈢庐山的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

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 ⑴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⑵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⑶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 ⑷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㈣庐山的土壤 1.主要土壤类型 ⑴红壤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 ⑵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黏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 ⑶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m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⑷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⑸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一带, ⑹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地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 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㈤庐山的植被 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⑴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⑵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

㈠月照松林-庐山气象站-牯岭镇-观云亭

月照松林:

经纬度:115°58′23〞E29°34′0.6〞N

海拔:1125m温度:23.9℃湿度:50.4气压:897.6mpa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风向:西北风风速:0.7m/s

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脊部,植被由黄山松林组成,林下有多种常绿和落叶灌木。

在此地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测走向,倾向,倾角。

庐山气象站:经纬度:115°59′E29°35′N 海拔:1164.5m温度:℃湿度:48.8气压:892.7mpa 风向:西北风风速:0m/s 庐山气象站位于海拔1164.5m的山上。周围植被以松树为主,针叶林,阔叶林混交,观测场明显高于周围的树木,视野开阔。主要观测常规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此外还观测过太阳辐射,进行过酸雨观测等。 观云亭: 经纬度: 115°58′44.9〞E 29°34′37.3〞N 海拔:1070m 温度:19.8℃ 湿度:67.5 气压:702.8mpa 风向:西风 风速:0 ㈡女儿城—大月山—五老峰—五教祈福文化园-大月山水库

大月山脊:

经纬度:115°59′6〞E29°33′35〞N

海拔:1339m

大月山:??大月山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的较小的背斜,均是在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在此之后,区域地貌受主要外力的作用。第四纪时期,庐山地壳抬升,发生断裂,大马颈和五老峰与断裂平行,大马颈仅西南部随断裂抬升,五老峰则是东北不随断裂抬升,最后变为今天的单斜构造。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这里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B1241班樊筱莉17号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庐山概况---------------------------3㈠庐山地理位置概况-------------------3㈡庐山的地貌----------------------4㈢庐山的气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1vl856szz9x6b742rz56u75f0b43501d9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